文以载道,贺兰当先
作者: 桂人庆一
十二月忽而寒起,在沿海的江沪小城刮起真正意义上的西风。一夜侧枕书卷,却听到来自贺兰山的雪声。
对贺兰山的情缘,一时溯不清源头,道不清来意。只记得万千中国山水,或伶仃,或苍劲,或隽秀,或绮丽,是美,美得大气,却还是少了点耐人寻味的韵致——张弛,却又内柔外刚;极简,却又格调高雅。
直到我看到贺兰山峰,那种韵致才找到最佳的载体。在宁夏的山峁,平坦的公路修得很宽,但在广袤的天地间,它还不及一条细细的发带。
四周空旷,除了天,便是地,除了风声,依旧是风声。这里没有多余的色彩,笔笔皆是天意。我张开双臂,仿佛在那一刻,拥抱了万千山河、星宿沧海。
贺兰山,美在山。它不是水墨画里的寒山瘦水、巍峨青翠,而是覆着雪气,点着蓝彩,一点点由汪洋生长成陆地,由陆地挺拔成山石,最后连连绵绵长成的一群山。
正如一切伟大而美好的事物衍生时,时光都仿佛为之失语,唯有予之镌刻下亘古永存的符号。
我一直笃信,中华的每一座山,都有一个年龄:青绿隽秀的江南山色如年方十八的少年,雾锁巍峨的齐鲁江山如三十而立的青年,横贯苍茫的喜马拉雅山如古稀之年的老者,而遥远西北带着幼态之蓝的贺兰山脉则如初生的婴孩,即山峦生命的起点。
把最纯粹的蓝毫无保留地泼洒,涂抹,再洒上糖霜般的雪粒,极致的美学往往不在于高贵疏离,而在于接近自然本源的天真亲切。
纯粹而干净,幼态而满腹天真,这也是中华文化诞生的最初姿态。诞生于齐鲁的《诗经》的淳朴风貌里,冥冥之中竟隐着贺兰山峰的影子,就如同中国文脉,一脉相承。
二
而贺兰山山峰交汇处碰撞出的最绚烂的火花,当属贺兰山岩画。
我第一次站立在这片神异的地方时,眼前是巨大的黄石块挺立在天蓝的背景下,而刹那间扑入眼帘的,是上万年前留下的独具特色的岩画。
岩石饱经风霜,经过万年的光阴,被尖锐的风划开棱角,被岁月的雪水浸透出石砺,粗糙的脸上,每一道皱纹都揭示着过往。
在这般凹凸起伏的岩面上,有一道道非自然力量造成的沟壑——被尖锐的山石划开的印迹。一条条线串联成一个个图形,一个个图形又并联成一幅幅庞大诡谲的画面。嶙峋山间中,有约 6 000 幅岩画,反映着先人狩猎、放牧、祭祀、征战、娱舞的场景。
无论是神圣威严的太阳神岩画,还是反映当时女性地位的女人花岩画,当我伫立在它们面前,凝视着那些奇异的线条时,仿佛用万年的时光匆匆走完那五尺的距离,用亿万星宿的轮转穿梭进了古人类的内心,领略游牧民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况味。
其中,马是岩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元素。据唐人记载,突厥语中的“马”汉语音译为“贺兰”,突厥人将这座山命名为“马”。顷刻间,眼前的岩画便轮转着千年前那个汗血宝马奔腾在贺兰山脚,豪放的先人飞驰着穿过苍郁的树木,挽弓射大雕的情景。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冯骥才先生为这些古老的符号题下这八个字。岁月流淌,却缄口不言,唯独那同样寡言的石,用神秘的东方语言文化展示中华民族伟大的先祖的高深智慧,更浸透着那未知而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中华文化的瑰丽一角。
岩石间,忽而蹦出三两只可爱的生灵,是岩羊!这些可爱的小生命仿佛与生俱来的,与岩石峭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毛色仿佛也在进化和演变中带上了同岩画一般神秘的色彩。
当地人把岩羊唤作贺兰山的精灵。它们奔跑、跳跃,恍惚间,也成了岩画的一部分,将生气与灵气注入岩画,使岩画焕发充满生命力量的光彩。
贺兰山的文化,还体现在那曲折沧桑的艺术长廊里展现的中华风貌与民族之气,直至后来西夏王朝建都于这片土地的山脚,这种充满智慧的文化也根植于土壤中。
三
走出贺兰山,我行走在公路上,耳畔依旧是呼啸的风,道路两旁依旧是看不到边际的原野。一股无名的力量用力将我推向这广袤的贺兰山群,推向自然的臂弯。
贺兰山的山峰沐浴在暖阳下,那抹泛着蓝意的雪色与阳光交相辉映,远远看去,正如一匹骏马在偌大的天地间驰骋。
从那一刻起,我将身心投入一个更广袤的天地,不再需要在现代文明的喧闹灯火里修篱种菊,不强求“大隐隐于市”,而是以一种松弛感,吐纳着纯净的空气,让心畅意地栖居,真正融入自然。
融入自然,是贺兰山最后一味文化。不是单纯的踏入,而是要在与天地、与万物的交流中,汲取、吸收、回味和忘我,体会自然的广博、无垠、茂盛和韧性。
于是乎,我情不自禁地迈开脚步,奔跑。真正意义上纯粹的奔跑,狂奔,飞奔,义无反顾地往前冲,像匹脱缰的马。
眼前的贺兰山越来越高大,那条曲折的公路也望不尽、看不清。一种大汗淋漓而无拘无束的快感充盈着我的身心,贺兰山混着雪水、岩画、骏马的空气集满我的胸腔,自然的纯性、野性、真性注满我的心灵。此刻,我的胸怀间仿佛拥有了整个宇宙。
自然,是贺兰山最厚重的文化。身在其中,令我无拘无束地释放真我,最大限度地拥抱自然,感受自然,最终融入自然。
贺兰山的文化源远流长,是发源之始的幼态纯真,是发展壮大的民族之气,更是由繁华转入自然本源的返璞归真。
在岁月的洪流中,我权且做一块贺兰山的岩石,向世人道一道贺兰山这部无字史书里深沉而博大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