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春辉:一刀一刻诠释匠心与传承
作者: 原水大国工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莆田木雕代表性传承人郑春辉,将《清明上河图》刻进木头里。高超的雕刻技艺让整幅画“活”起来,人们仿佛能听到阵阵驼铃声和贩夫走卒的叫卖声。
莆田木雕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中国“四大名雕”之一,以立体圆雕、多层次镂空雕、精微透雕等传统工艺著称,雕刻题材涵盖人物、佛像、花鸟、走兽、山水等。莆田木雕最初是用于寺庙神像、建筑构件,极富地域特色和文化韵味。郑春辉出生于福建莆田,16岁时开始学习木雕工艺,与木头亲密接触已有三十多年。
在守正的同时,郑春辉也在木雕技法上不断创新。他尝试将中国古典诗词等文化元素融入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让观众在木雕作品中领略到精微透雕的技法之美、山水田园之美和古典诗歌之美。莆田木雕精微透雕是在一个小空间内,多层次地镂空,雕出细节,把二维“升级”成三维。郑春辉以刀为笔,以木为卷,在他的刻刀下,廊桥起舞的少女、港口搬货的船夫、酒馆欢聚的少年都栩栩如生。他创作了《桃花源》《忆江南》《山乡春色》等代表作品,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百花杯”“百花奖”等奖项。
郑春辉带领团队耗时四年,创作的巨型木雕《清明上河图》最令人震撼。巨型木雕《清明上河图》在一棵长12.286米、高3.075米的千年樟木上创作而成,成功创造了一项全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最长的木雕。整个作品山峦层层叠叠,屋宇鳞次栉比,行人摩肩接踵,轿船车马、士农工商、男女老幼一应俱全,可谓是莆田木雕技法的集大成者。作品融会了镂空雕、透雕、浮雕和精微透雕等雕刻技法,繁而不杂,层次分明,仿佛能听到街市的喧闹声、行船声和流水声。
“每个细节都呈现得很好,各环节巧妙衔接。”郑春辉说。作品的每一面都刻有五六百个人物,还有大量的车辆、船只、店铺、民房。房舍鳞次栉比,拥挤的人流、五行八作的细致描摹,无不体现出雕刻者出神入化的技艺。尽管每个人物只有寸把长,可是神态各异,身份鲜明,透过街边酒肆的窗户,连里面正在把酒言欢的食客也刻画得活灵活现。
接下来,郑春辉要继续挑战自己,打造一件穿越24座城市的百米木雕长卷《京杭大运河》。2023年春天,这件大型木雕作品的开工仪式在莆田市美术馆举行,郑春辉打下《京杭大运河》的第一刀。郑春辉要在8棵香樟木上,用小小刻刀讲好中国故事,以镂空雕、透雕、精微透雕等技法创作,赋予树木第二次生命。
郑春辉殚精竭虑,孜孜以求,创作了《千里江山图》等众多优秀作品,创办了莆田市首家民办木雕博物馆,长期向社会免费开放,宣扬莆田木雕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一刀一刻诠释匠心与传承的郑春辉,2022年荣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择一事,终一生。“母亲河木兰溪养育了我,《京杭大运河》完成后,我要再创作《百里兰溪图》,把莆田元宵等民俗与莆仙戏等场景融入其中。”郑春辉说。创新是最好的传承,他想通过作品,继续探索木雕技法的创新,同时大力培养后续人才,形成传承有序的莆田木雕人才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