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钓鱼,其意也深

作者: 何世放

钓鱼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活动,目前可知的我国最早的钓鱼活动出现在距今6 000多年前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可以用来垂钓的骨质鱼钩。到了先秦时期,我国进入青铜铁器时代,出现了铜质与铁质鱼钩。除此之外,竿、线、浮等钓鱼工具也已经开始被应用。《竹竿》有言:“籊籊竹竿,以钓于淇。”《采绿》中有诗句:“之子于钓,言纶之绳。”说明在这一时期,人们已经会用竹竿和丝搓钓绳在江河中垂钓了。《吕氏春秋》也曰:“譬之若钓者,鱼有小大,饵有宜适,羽有动静。”这里的“羽”,就是浮标。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钓鱼不仅仅是古人用来谋生的手段,更成为一种休闲运动。《刻意》中写道:“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在庄子看来,在一处水草丰盛的空旷之地钓鱼,便可达到无为的境地。尤其在秦汉以后,唐宋以来,钓鱼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上至皇帝下到百姓,痴迷于钓鱼者数不胜数。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记载,宋真宗、宋仁宗父子多次在宫中和大臣一起开展赏花钓鱼赋诗会。甚至每年春天,宋仁宗还会邀请一些志同道合的大臣一起举办钓鱼比赛。一时间,钓鱼风光无两,民间也争相效仿。《东京梦华录》中也载有“多垂钓之士,必于池苑所买牌子,方许捕鱼。游人得鱼,倍其价买之”。

文人墨客对钓鱼更是趋之若鹜,垂纶之诗、投竿之文不胜枚举。即使“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也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纵然“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也要“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虽有几许萧瑟孤寂,但十分逍遥自在。当然文人钓鱼,其意不仅在休闲,更在乎名利官场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钓鱼故事便是人们熟知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姜太公名尚,字子牙,吕是他的封姓,所以他又叫吕望。《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吕尚盖常穷困,年老矣,以鱼钓奸周西伯(即周文王)。西伯将出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姜尚在渭水遇到周文王后便放下鱼竿,步入官场成为一代名臣。可见,姜太公名为钓鱼,实为钓人。

自姜太公与周文王的故事流传开来,古代文人就开始了模仿之举。元和六年(公元811年)秋,白居易遭遇丧母之痛和政治上的失意。为排解忧愁,白居易走到渭河边,望着寂寥的秋景,心头的郁积喷涌而出,遂持一竿竹在河边垂钓,并作《渭上偶钓》:“昔日白头人,亦钓此渭阳。钓人不钓鱼,七十得文王。况我垂钓意,人鱼又兼忘。无机两不得,但弄秋水光。”白居易想起当年在渭河边垂钓的姜太公,可是姜太公能“七十得文王”,而自己却“无机两不得”。类似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比如张志和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陆游的“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等等。

总之,在古人眼里,钓鱼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它既承载了古人的闲情逸致,又可用来展示失意文人的野心与抱负。

上一篇: 刘秀的“共享单车”
下一篇: 门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