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彩”菌之南

作者: 罗海燕

古人云:“雨水到,菌子笑。”

中国人对菌菇的钟爱古已有之。清代文学家李渔在《闲情偶寄·饮馔部·蔬食第一》中写道:“蕈求至鲜至美之物于笋之外,其惟蕈乎?”在李渔推荐的蔬食中,排名第二的是“蕈”,“蕈”就是蘑菇,我们较为熟悉的木耳也包括在内。

云南的“彩云之南”称号闻名于世,但知道“‘彩’菌之南”的人寥寥无几。作为一个云南人,是永远不会说出“蘑菇”这两个字的。蘑菇只存在于植物学图鉴,在云南只有“菌”。雨季里,松软的红土上覆盖着层层叠叠的腐叶,腐叶之下菌子旋转着悄然钻出地面,就像“菌”这个字的发音。

云南味道的秘密藏在雨后野生菌里,彩云之南的云南滋味,精髓在“野”。“野”在无迹可寻的食材,“野”在我行我素的烹饪方式,“野”在饮食中的烟火气。在云南众多食材中,最能诉说云南这一方水土的,便是汲取云南大山之灵气的野生菌。说起云南美食,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那些隐匿于远山和绿林中的野生菌。我最早喜欢菌,不在于其鲜美,而是喜欢它的童话色彩。在儿时的记忆中,菌、树林最能激发我的想象,与菌相关联的是森林,是森林里的各种小昆虫。大森林里,小小的虫子东奔西走,忙着觅食,一朵朵伞状的菌就是它们的房屋,菌五颜六色,布满了整个森林。慢慢长大后,我才知道菌是非常美味的,还知道长得漂亮的、颜色鲜艳的菌有毒,不能食用。

一朵菌,促进了森林与人类的交流;一朵菌,拉近了森林与人类的距离。森林哺育了人类,人类也因山野密林开启了神奇的野生菌之旅。若不是生活在森林里的人,或住在森林周围的、熟悉地形的人,是不理解森林里的密语的,想要找到野生菌类“栖息地”是非常困难的。

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从印度洋远道而来的季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魅力让云南成为一片奇异食材的森林,云南地势地貌复杂,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占独特优势,菌类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产量较大,各种应急食材随季节不断变化,孕育了丰富的野生菌食用资源。野生菌这种介于植物和动物之间的特殊生物也有着自己的脾气,对生长环境异常挑剔。云南人对菌子更是有些固执,在野生菌和人工菌之间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界线。在云南人口中,“菌子”是上天赐予的美味。作家汪曾祺先生曾在昆明住过七年,离开昆明后的许多年里,始终难忘昆明“菌子”的味道。一朵菌隐藏着云南人的乡愁,这也是云南味道的密码,其中暗含着云南的山山水水,以及“吃懂”云南生物多样性对中国和世界的价值。

每年的六七月份,伴随着轰隆隆的雷声和几场大雨,村里的老人就开始念叨:“等雨下透了,山里的菌子就冒头了,过几天又可以去捡菌子咯。”只言片语间,云南人对菌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彩云之南,“彩(采)”菌之南!靠山吃山,野生菌是大自然给予云南人独特的馈赠,也是山上白捡的山珍,捡回家的菌子成了餐桌上最美味的食物,鲜美无比。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