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中国风科幻赢“雨果奖”

作者: 默冉

2023年10月21日,科幻文学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雨果奖”揭晓,中国“90后”作家海漄的作品《时空画师》,获得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之“最佳短中篇小说”。身为一名银行职员,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自幼被“丢”在书店,不小心爱上科幻

1990年,海漄出生于湖南湘潭市一个矿工家庭。寒暑假期间,父母经常带他去上班,有时会把海漄放在书店里看书。就这样,小小年纪的海漄成了书店里的常客。

上小学时,海漄读到一本令他着迷的书——童恩正的《珊瑚岛上的死光》。那时候的他根本不懂科幻文学的概念,只觉得读过以后脑海中浮现出书中写到的场景与画面,内心很震撼。他经常在书店一坐就是一整天,《珊瑚岛上的死光》 《古峡迷雾》 《海底两万里》……成为海漄最早的科幻启蒙书。

2011年大学快毕业时,海漄从中央电视台的《走近科学》节目中,看到了关于新疆喀纳斯湖水怪的报道,觉得非常有意思,于是开始尝试写一篇科幻题材的小说《惊情喀纳斯》。海漄决定从科幻的角度去解读喀纳斯湖水怪,并脑洞大开,把它写成一个从外星来的寄生怪物。

海漄做梦都没想到,竟有幸在《科幻世界》杂志上发表第一次创作的科幻小说,还收到800元稿费。惊喜之余,海漄开始继续创作。

大学毕业后,海漄应聘到深圳一家银行工作。随着工作越来越忙碌,他渐渐忘记了成为一个科幻作家的理想。

有一次,银行里的取款机坏了,海漄跟着安保一起等待维修人员。结果天都快黑了,维修人员还没有赶到。为了解乏,海漄掏出手机,把之前随手写的故事拿给安保看。安保看完后,惊奇地问海漄:“这么精彩的故事,你怎么没写到结尾?”

白天是银行职员,晚上做熬夜写手

海漄这才意识到,他已经不知不觉“封笔”近两年了。安保对小说的赞赏及没看到结尾的遗憾,让海漄决定重拾爱好。

2016年年底,海漄在家收拾出一间小书房,重新开始了创作。但他经常晚上11点才能到家,周六、周日加班也是常事,写作的时间太少了。晚上回家后,海漄就把别人可能用来玩手机和休息的时间,都用到写作上。

2019年,海漄创作出中篇科幻小说《血灾》,并顺利发表。创作灵感来自一个名为“血滴子”的奇门暗器,据说其出现于清朝雍正时期,按下机关,便可在转瞬之间取人性命。海漄以这一传说为切入口,从科幻的角度展开了想象。不过,当时有读者犀利地指出:“ 《血灾》是一部不够成熟的小说。”

海漄正视了作品的不足,例如人物塑造有些扁平化,科学释义方面也不算圆满。虽然小说整体描写有些粗糙,但已体现出悬念足、有历史感的特点。从那以后,如何塑造更加鲜活的人物,是海漄提笔前都会认真思考的问题。

因为工作繁忙,海漄写得很慢,两三个月才能创作约2万字。但他坚信勤能补拙,于是制订了创作计划并严格执行,要求自己每晚至少写1 000个字,并且保证质量。

2022年,海漄又发表了中短篇小说《时空画师》,创作灵感来自电视节目《国家宝藏》。他对王希孟画的《千里江山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对这个天才少年的身世充满好奇。随着了解的不断深入,他发现王希孟的人生好似一个木偶,每个关键节点的背后都隐隐透出权相蔡京的身影。海漄心想:自己也许能借助科幻的力量,为王希孟续写一段没有遗憾的人生。

写中国风历史科幻,荣获“雨果奖”

就这样,海漄以熬夜为代价,用两个多月时间完成了中短篇小说《时空画师》。小说讲述了故宫博物院闭馆日惊现“鬼影”,刑警周宁介入调查后发现事情可能与宋朝画作《千里江山图》有关,从而揭开绘制它的神秘少年背后的故事……海漄采用推理小说的写法,将中国传统文化、推理与科幻相结合,追溯名画创作的故事。

2023年10月21日晚,备受瞩目的2023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颁奖典礼在成都科幻馆雨果厅举行。海漄的《时空画师》荣获“雨果奖”之“最佳短中篇小说”。他也成为继刘慈欣、郝景芳之后,第三位获得这个奖项的中国科幻作家。

海漄在获奖致辞中动情地说:“我每天计算着我的时间,计算着我的收入,但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我也会去仰望一下星空。”他说自己并不算是一个有天赋的人,能赢得“雨果奖”,离不开长期的积累和努力。

从一名银行职员到新晋的科幻界后起之秀,海漄用多年磨一剑的成长故事告诉我们:请守护好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时它可以创造奇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