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行己所想,爱己所行

作者: 尹晓圆

愿你行己所想,爱己所行0

在一个阶梯教室里,散坐着几十个人,工作人员正在给他们交替发放巧克力和笔。在确定每个人都拿到一样东西后,工作人员先是告诉他们:“这个物品已经属于你,可以随意处置。”接着,工作人员问: “是否有人想交换物品?想交换的人请举手。”

现场的统计结果为:18人选择交换,剩下的58人选择不交换。但因为巧克力和笔是交替发放的,交换概率本应该在50%左右,况且他们本可能并不需要这两样物品。

这一幕发生在纪录片《金钱与我》中,也是赋予效应悄然对人们产生影响的场景。赋予效应由查德·泰勒教授在1980年提出,它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件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拥有之前大大提高。

这意味着人们被赋予的,或者说已经拥有的东西,将会牢牢地黏着他们。这会导致人们很难做出改变,就算改变可能更好,就算有现成的选择摆在面前。

赋予效应是行为金融学中的一个理论分支,但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工作时,你偶然接到营业厅的电话,于是换了一款话费套餐。后来,再接到这样的电话,你不是敷衍听听,就是干脆不接,然后一直沿用旧的话费套餐。

换手机时,你没有时间做太多功课,就随意买了一部。等到再次需要更换手机时,你觉得现在使用的手机无功无过,即使听说其他品牌推出了好几款挺不错的新手机,但还是购买了这个手机品牌的最新型号。

购物时,你发现经常购买的某国外品牌的麦片,价格好像一直在水涨船高。这时,销售人员请你品尝了一款新出的国产麦片,你觉得口味近似,但还是复购了那款国外品牌的麦片。

令这种情况雪上加霜的是沉没成本。沉没成本属于微观经济学的概念,它是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一直压在人们心头沉甸甸的成本。

这是一家你已经吃了好几次,对它家招牌菜赞不绝口,并充值了500元会员卡的饭店。这次你和朋友去时正赶上周末,饭店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龙。你想了想:这家菜不错,会员卡里的钱还有很多,保险起见,还是在这家饭店吃吧。一转眼,时间过去了45分钟,朋友提出换一家餐厅,你又想了想:都等了这么长时间,放弃多可惜。20分钟后,你俩终于得以入场。真正吃到时,你觉得这家饭店的菜味道变得平平无奇。

上述情况中,赋予效应和沉没成本如同哼哈二将,在你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对你不离不弃。难道我们真的无法做出改变吗?当然是可以的。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我们该从哪里开始改变呢?

压在箱底,年复一年,想着总有一日会穿上的衣服,你可以把它洗净,然后打包捐出去;散落在家里各个角落,已经攒了很多,想着总有一天会用上的塑料袋、纸袋,你可以把它们当垃圾袋,一点点用完;已经回购很多次,但其实除了品牌依赖,没有特殊原因的国外品牌的麦片、黄油、茶等消耗品,你可以把现有的消耗完后,试着买些性价比较高的国产商品。

这些行为做起来都不困难,困难的是你也许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著名绘本画家几米曾说:“亲爱的,你不必为了谁而改变,如果要成为更好的人,请为了自己。”

愿你能从心出发,对巧克力和笔进行既残酷又清醒的“审判”。愿你行己所想,爱己所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