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说话

作者: 黄小邪

好好说话0

近日,社交平台被两只“隔空对话”的小猫刷屏,原因是这两只小猫的对话方式能够准确帮助人们应对现实生活中的表达困境。

怎么回事?原来在赛博空间(哲学和计算机领域中的一个抽象概念,指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里的虚拟现实),两只小猫“答非所问的对话”被网友剪辑在一起,进行自我解嘲:左边的小猫神情严肃,怒目圆瞪,张口便是长篇大论,而右边的小猫眉头紧皱,一副受了委屈欲言又止的样子,只能不时“嗷呜”一句。毫无疑问,一本正经的小猫被喻为横眉冷对的领导、严厉拷问的老师及一味埋怨的父母,而那只满腹委屈的小猫像极了作为下属、学生、子女的自己,人们从它的表情中读出茫然与无助,找到自己与之的契合之处,于是不断跳出语境,将这样的对话应用到更广阔的场景中,比如亲人、同事、朋友之间。

可见,相比于直接表达自己的心声,网友似乎更愿意用小猫对话的形式迂回沟通。

科技如此发达,有话大可直说,一两秒钟即能将观点送达对方眼前,何需通过两只不会说话的小猫来完成对话?

有人说,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想要真实表达比较困难。比如,面对领导提出的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工作要求,下属只能点头称是,而小猫可以直接说“不”;面对老师的灵魂发问,学生需费尽心思琢磨,而小猫可以勇敢说出自己不懂的地方;面对父母的埋怨,子女表示难以与父母沟通,而小猫可以悄悄犟嘴,表达心声。所以这只委屈巴巴的小猫成了情绪的出口,或者说是“弱者”对于某种不平等权利的反抗。

关于“小猫对话”的玄妙之处,一些学生为此沾沾自喜,表示当自己把对话视频转给家长之后,经由小猫之口表达出了自己的心声,不仅要到了生活费,还将原本会受到的诘问搪塞过去。但真的是这样吗?你或许不清楚,对于这两只小猫,同样吐槽的还有我学生的家长:“孩子到了难管的年纪,放学到家便是紧锁房门,母子之间零沟通。到了要生活费时,孩子才会用微信发个不知所谓的表情包和视频给我,但我完全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抑或想暗示什么。为了不招嫌,我只能乖乖将生活费奉上。”

现在,用小猫对话的方式模拟一段对话吧。当妈妈问:“你生活费呢?”你答:“吃了。”当妈妈问:“真的一分都不剩吗?”你答:“是。”当领导问:“为什么方案没写?”你答:“因为下雪。”领导问:“为什么不早点做准备。”你答:“起不来。”

也许生活费要到了,一顿批评也免了,戏谑或得到发泄的背后,你是否想过父母在试图读懂你却得不到积极的回应而失落?你又是否想过你牛头不对马嘴的回应态度会拖慢团队的整体进度?这样过于插科打诨的对话,可能会造成真正的诉求被再度忽视,形成沟通间的恶性循环。

不可否认,不论职场还是生活中,交流的双方因为身份悬殊,乃至所处的背景不同,很难在同一场景进行对话交流,而陷入一方在说、另一方在听却有苦难言的窘境。久而久之,往往是听的那一方采取看似软弱,实则用回避的态度回应,这也是一种“伤人”的沟通方式。对于领导的不合理要求,你可以大大方方与领导协商;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你可以明明白白去回应;对于父母的不理解,你可以耐着性子去解释。因为我们从来不是对立面。

“对话小猫”拟人化的内容加持,确实解救了委屈又不知所措的“表达困难户”,让不被理解的人有了一个获得理解与支持的窗口,让有来有往的交流成为可能。答非所问的对话背后也许确实各有苦衷,但插科打诨的调侃从来不是沟通的最终目的。因为不论你处于何种身份,也不论你的会话对象是谁,人与人之间的良性沟通永远是回归真诚,好好说话。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