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腿阿姨”: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作者: 瑾睿
前不久,“清华北大鹅腿阿姨之争”词条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关注。
原来,有一个卖烤鹅腿的阿姨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小北门(北1门)出摊,烤鹅腿15元一只,价格实惠,深受学生喜爱。最近,鹅腿阿姨没有在中国人民大学出摊,而是去了清华大学。不少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表示:“多年的情爱与时光,终究还是错付了。”网友纷纷调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三大高校吵起来了!我以为他们在搞学术,结果是在抢鹅腿。”
“鹅腿阿姨”火出圈了,就连百度百科也有了“鹅腿阿姨”词条——北京高校周边卖烤鹅腿的店主。“鹅腿阿姨”姓陈,和丈夫梁师傅早在2001年就从家乡江苏省连云港市来到北京打拼,他们做过很多工作,最开始是在工地附近卖盒饭,后来在北京大学校园卖了13年水果,积攒了不少学生人脉。因为水果生意并不好做,后来他们开始做烧烤,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挖掘了“鹅腿”这一细分品类。
随着“鹅腿阿姨”的出圈,想要吃到鹅腿的难度也升级了。如今除了高校学生之外,不少媒体和“网红”也纷纷前往“鹅腿阿姨”的摊位报道、打卡。从社交平台的现场图可以看出,虽然天气越来越冷,但是大家排队的热情丝毫不减。其中,不少人是因为这次网络话题才知道“鹅腿阿姨”的,“刚知道这个特别火,特意来尝尝!”有的学生特意从北京邮电大学昌平校区来到海淀区,被热情的同学拉进了“清华鹅腿群”。还有人因为看到热搜,特意跑来尝尝味道:“因为看到了热搜,才大老远跑来尝尝这个鹅腿究竟有多好吃。进群的时候,当天的鹅腿已经被全部预订,直到后来有学生转手,我才有机会‘捡漏’。”
其实,早在这次上热搜之前,“鹅腿阿姨”就已经拥有了稳定的客源。“鹅腿阿姨”表示,在北京大学有30多个“鹅腿群”,有时还会有大订单。有次去清华大学卖烤鹅腿时,“鹅腿阿姨”在学生的建议和帮助下建了微信群,一周便迅速扩张到8个微信群,接近4 000人。有学生介绍,微信群里能买到的人不多,“听说每个群每天只接受20个人预订”,微信群里经常能看到没有抢到鹅腿的学生的各种“哀嚎”表情包。
“鹅腿阿姨”介绍,鹅腿每天由固定供货商配送到家后,自己就开始冲洗、切配、腌制和烤制,基本上要从早上6点多一直忙到天黑。
这次的突然爆红后,“鹅腿阿姨”表示压力很大:“我就想安安静静地做烧烤生意,但是现在人流量太大,压力太大,这几天都不敢出摊了。”2023年11月28日,“鹅腿阿姨”表示要暂时休息一下。但日子总要继续,房租和生活都是成本。11月30日,“鹅腿阿姨”在各大高校的“鹅腿群”发消息:“明天就给你们送鹅腿。”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不少学生表示,学校周边的夜宵种类太少。“鹅腿阿姨”填补了夜宵种类的空缺,而且味道好、价格实惠。这些学生看似在抢鹅腿,本质上是对日常饮食生活、寒冷冬夜一顿美味夜宵及校门口触手可及的幸福瞬间的期盼。在前段时间的一次校园评分活动中,有一个问题是用一句话评价自己的学校,很多学生直接写出学校的美食,足见美食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目前,中国人民大学食堂看到学生的需求,也开始售卖烤鹅腿,同样是15元一只,暂时限量500只。刚到售卖时间,食堂就有不少学生在排队。
有专家表示,这次“鹅腿阿姨”爆红,表面原因是烤鹅腿味道的稀缺性满足了学生的味蕾需求;深层原因是人们对物美价廉的地摊经济、城市烟火气的关注与渴求。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流量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小摊贩经网络曝光后一夜爆红,从“糖水爷爷”“煎饼奶奶”到如今的“鹅腿阿姨”,互联网不断更新换代,一个个普通人被流量推到“网红”高地。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想要流量,各路自媒体的蜂拥“打卡”影响了很多人的普通生活。在流量没有来之前,这些“网红”兢兢业业、本本分分经营着自己的生意,过自己的小生活。流量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追逐热点的同时,也应保持正常的社交距离,不要盲目跟风,少一些好奇心,适当给他人留一点空间,也给自己留一点空间。也许有一天流量会消失,但生活仍要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