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灯火,永远蓬勃

作者: 彭妤

有些灯火,永远蓬勃0

看完电影《我本是高山》后,刚走出电影院,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珍藏很久的关于张桂梅校长的纪录片。有个镜头,我每次都是含着泪看完的——和十多年来的每个凌晨5点一样,张校长打着手电筒,将5层教学楼的楼道一一点亮。她站在2楼,手持喇叭,喊道:“起床喽,姑娘!上课喽,姑娘!”在黎明前的夜幕下,明暗对比令人心疼,不知道是她站在光里,还是她散发着光。她催促学生跑步洗漱、跑步进教室,她希望顺时针推进的每一分钟都能逆转命运。她的小喇叭喊醒了一座座大山,她的手电筒照亮了一个个山乡女孩的未来。

这是“燃灯校长”张桂梅的故事,其实也是无数个老师的故事。师者如灯,永远是精神之灯,常常也是实物之灯。

有些灯是“菜油灯”

1938年,浙江大学被迫一迁浙江天目山、建德,二迁江西吉安、泰和,三迁广西宜山,四迁贵州遵义、湄潭。迁徙途中,费巩先生临危受托,担任浙江大学训导长。在就职演讲中,费先生只说:“吾愿意做你们的顾问,做你们的保姆,以全体同学的幸福为己任。”这个“保姆”首先去了条件极差的学生宿舍:大杂间,上下铺,自习只能坐床上,看书只有桐油灯。每晚,光照暗、油烟大的桐油灯都把学生的鼻孔熏黑。这个不拿工资的“保姆”迅即自费定做了800余盏由浙江大学教授改良的有玻璃罩的植物油灯,一一发给学生。当年的学生回忆那一盏灯时,说:“油灯的光焰,像孩子的一双闪动的明眸。灯火微弱,却给人光亮,给人温暖。”学生给这盏灯取名“费巩灯”。

有些灯是“手提灯”

2009年,广州市天河区有个叫棠东的村子,是当时的农民工集中租住村。有村子,就该有学校,61岁的熊传德老师就是村里民办学校的副校长。他在湖北老家以民办教师身份退休后,辗转来到广州。到学校后不久,他便发现学生每天往返一条50多米长的隧道,这也是200多名农民工子女上学放学的必经路,因没有路灯,即使白天,隧道里也伸手不见五指。担心学生被车撞伤、摸黑摔倒,熊老师买来充电的手提灯,每天早上6点起床,6点30分赶到隧道口等着,护送学生过隧道,一直到8点,再匆匆赶回学校准备上课。得到帮助的不仅仅是学生,周围的村民都因这盏灯受益。他们渐渐发现,遇到下雨天时,熊老师更不容易,他有严重的关节炎,雨天发作时疼得厉害,只能蹲在地上举起手提灯。在他的感染下,学校其他老师也来“代班提灯”。有网友深情地留言:“你即使蹲下,仍是一座高高的灯塔!”

有些灯是“电筒灯”

2022年,在湖南常德的一所乡村学校,有个叫麻小娟的老师,完成了她的“一千零一夜”故事,又继续着她的“一千零一夜”故事。担任乡村教师七年,除去寒暑假和休息日,上千个夜晚,她都是陪着住校的学生入睡。一千多个晚上,一千多个故事,从利用每天睡前半小时,打着手电筒为学生讲故事,到把“故事教学”引入课堂;从以“老师”的身份管理住校学生,到以“妈妈”的角色用心陪伴;从关心学生怕不怕黑、孤不孤单,到呼吁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群体……成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麻小娟,和学生一同在成长。

张桂梅校长的手电筒照亮每一个早晨,麻小娟老师的手电筒温暖每一个夜晚。

有些灯是“汽车灯”

2023年6月初的一个晚上,在安徽庐江一所中学,高三年级学生最后一节晚自习下课后,教学楼前的通道旁,一辆车、两辆车、三辆车……几十辆车的车灯照亮了前方。这是老师集体打开车灯为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照明,寓意前途似锦、一路明亮。师者之灯,永远是为照亮别人。

菜油灯、手提灯、电筒灯、汽车灯……当这些质朴的实物之灯与精神之灯在一种职业身上重叠,林林总总的修辞手法瞬间失去了力量,语言显得苍白,歌颂变得浅薄。但,有个事实永远改变不了——在学生心田,在民众眼中,在时代深处,有些灯火永远蓬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