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还可以这样“玩”
作者: 牧云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甲骨文”三个字自带“出土”的味道,是被禁锢在博物馆橱窗里的展品,是艰涩高深的文字。最近,抖音博主@博物汉字将这些古老的文字“复活了”!他们做的甲骨文动画受到热捧,一步步从抖音走到地方电视台,直至中央电视台。网友忍不住惊叹:“原来甲骨文还可以这样‘玩’!”
打开@博物汉字的抖音作品,映入眼帘的是各种跳动的、像树枝一样的甲骨文动画。这些动画俨然组成了一个活跃的“甲骨文家族”。
@博物汉字发表的第一个作品是甲骨文的“爽”字。这个作品点赞量不多,却让人过目不忘。画面上,一个“人”形的字符,左右手臂的下面各拎着一个小桶一样的符号,一边蹦蹦跳跳,一边摇头晃脑,看起来开心得不得了。在背景图片里,一连串奥特曼在海边拎着鱼和袋子的画面似乎是在为这个“人”形的字符做着某种解释,让人忍俊不禁。作者对这个字进行了解释:在甲骨文里,“爽”像人腋下有火,表示光亮。点开评论区,网友纷纷发表自己的奇思妙想:“满载而归就是爽。”“一个人两只手都提着猎物回来,整个部落都有肉吃了,大家的心情真爽!”滑稽的配乐,诙谐的画面,让人觉得这个字 “活”了!
就这样,“甲骨文家族”的成员陆续从动画里徐徐走来。“舞”是一个小人儿拎着树枝转圈,背景配上“甄嬛”跳舞的画面;“美”是一个顶着装饰的小人儿风姿绰约地走着,背景画面里走秀的模特和小人儿的形象合二为一,相映成趣;“妆”是一个小人儿对着一面镜子在化妆,背景画面上一个可爱的小熊在对着镜子扑粉……形象生动的动画让这些古老的文字有了灵魂。画面上,蹦跳的动物、忙碌的人物、各种奇形怪状的古代器皿,都让人不禁感叹:“这些来自3 000年前的文字,背后的含义居然这么有趣、这么形象!”
当@博物汉字发布了由甲骨文动画展现的《西游记》后,他的粉丝量陡增。人们第一次察觉到,这些刻在龟甲、兽骨、器皿上的符号竟然这样鲜活。在熟悉的配乐和布景中,甲骨文“演员”纷纷登场:时而是“猴”上下翻飞,腾“云”驾雾;时而是“舞”长袖翩翩;时而是“山”“水”“木”“火”等登场,布景造势……灵动的画面将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
在动画的内容设计上,@博物汉字可谓煞费苦心。他们设计了几个专门的版块,向观众普及甲骨文知识及相关的传统文化常识。例如,在“三千年前系列”动画中,他尝试用甲骨文还原3 000年前的历史场景,让观众穿越时空,回望商周。在这一系列的动画中,观众能够了解3 000年前的战争、狩猎、宴会等情况,甚至能“参观”3 000年前的龟甲制作“流水线”。又如在“甲骨文动画名著”系列中,观众能看到用甲骨文动画展现的《三国演义》《西游记》《葫芦娃》等。在“表情包”系列里,观众又能看到用甲骨文演绎的常见汉字、表白语、十二生肖等妙趣横生的内容。除此之外,@博物汉字还尝试结合东巴文化创作了“东巴文汉文合璧”系列,打破了文化壁垒,真正实现了文化的融合与传承。
这样大的魅力,就连中央电视台都忍不住为其点赞喝彩。前有《朝闻天下》栏目用表情包讲述“雪”“雨”“雹”的甲骨文写法,标题是《甲骨文:焕发新生的古老文字》,称赞其具有“最潮中国范儿”;后有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朱广权用甲骨文的方式展现“开学季热播影视剧”,爱情片、悬疑片、侦探片轮番上演,包含“哭”“来”“心”“疑”“异”等甲骨文的段子信手拈来。此外,河南卫视甚至唱了一段别出心裁的甲骨文豫剧,将“牛”“羊”“猪”等字的甲骨文形象地唱了出来。
在不遗余力地宣传甲骨文的同时,@博物汉字没有让甲骨文知识成为教科书上的刻板文字,而是选用一些热门话题来“蹭流量”,如甲骨文版角色扮演、甲骨文版蜜雪冰城主题曲、甲骨文版“火红的萨日朗”……这些新奇又有趣的创意,很快吸引了一批“粉丝”,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小学生。他们不仅不断“催更”,热情如火地投入甲骨文的学习,还有不少人亲自动手“原创”甲骨文画稿。他们稚嫩的手让“甲骨文”这种早已经走出现代人生活的文字,以新的形式走入大众视野。
而今,@博物汉字已经真正实现了把爱好当事业。在参与创作的团队中,年轻的“90后”“00后”成为中坚力量。他们陆续推出了《画汉字学汉字》《我们的汉字》等相关书籍,还有甲骨文小夜灯、甲骨文书签、甲骨文泡泡贴等文创作品。甲骨文,这种饱含古人智慧与诗意的文字,正在一双双年轻的手中“复活”。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古老的文字必然会在年轻的传承者手中,走向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