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老师的“跨次元”之旅

作者: 黄鹤权

高校老师的“跨次元”之旅0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陈志新副教授多次冲上热搜。事情的起因是,当课程因报名人数不足面临无法开课时,陈志新选择了录制视频并分发彩色打印的A4纸传单,将学生“引流”到哔哩哔哩网站上,免费为他们授课。

“没有学分,没有作业,没有考试……”凭借一颗真诚之心和独特的教学风格,无数“自来水”学生涌入哔哩哔哩网站听课。这样的线上课堂让知识跨越了传统课堂的边界,走进更多年轻人的世界。开课后,陈志新在哔哩哔哩网站上的“粉丝”在短短1周左右从几千人达到165万人,最多时超过2万人在线听课。

那么,说起大学里的老师,你会想到什么?是金光灿灿的人生履历,还是堆砌在身上的头衔?是在点名时发现你没来,轻轻做好标记的淡然表情,还是说好划考试重点,最后画满一本书时的微笑?

这些惯性思维都是部分存在的。但在当今时代的滚滚洪流中,却活跃着一群独特而令人瞩目的人物。他们或许不以显赫的头衔或辉煌的奖项闻名遐迩,却以真诚的分享、独特的风格和对教育的热爱,悄然改变着学术世界的面貌,他们就是“不走寻常路”的大学教授。作为知识的守护者与传播者,他们以“跨次元”之旅诠释着什么是大师之谓,什么是真诚与真心的力量,不断刷新着公众对大学教授的认知。

南开大学胡金牛教授的个人简介宛如一部微型喜剧,为严谨的学术殿堂添上了几分世俗趣味与生活气息。“本人智商有限,所以请太聪明的同学不要联系我……”他的自嘲与幽默是对荣誉的另类解读,更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平易近人的重塑。而他看似玩笑般的“现实生活中幽默感有限”及“基本没有博士名额”的自我揭示,更逗乐了大量的学生和网友,他们纷纷表示:“突然想选他的课。”“果然,高端学术性太强的教授很可爱。”

在同一片学术星空下,南开大学的陈璟教授在学校官网个人主页加了背景音乐,演绎了一首别致的学术咏叹调。他深知在科研路上诺贝尔奖并非终极目标,而是应当遵循内心的指引,所以他选择率真且专注地去做那些“物理漂亮、数学简单”的课题。在介绍自己的荣誉称号时,陈教授直接放了电影《少林足球》的一张截图,并配文:“那些只是虚名而已,就好像浮云一样。”

在对待学生时,陈璟教授表现出了无比的真诚,他提供丰厚的助研津贴,旨在让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科研。“喜欢这样的坦诚相见”,这样的“招生简章”让网友热情高涨,造成南开大学官网几度瘫痪。

再看向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的教授吕震宙。她以无私奉献的精神与严谨治学的态度树立了业界楷模。她躬耕教坛30载,坚持“研究生指导全程亲力亲为”的原则,悉心指导博士生45名、硕士生54名,孕育出大批投身于国企、高校及科研领域的璀璨新星。吕教授还详尽记录学生的毕业情况,见证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如博士生蒋霞成为女性师生代表,陈状博荣登优秀毕业生榜首。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张良仁教授的爆红程度也不容忽视。他选择跨界成为探店博主,走街串巷讲述美食里的历史:金陵的鸭如何随朱棣去到北京,最后成为如今的国宴大菜;中国人最早撸的串,出现在宁夏中卫的长乐汉墓;南宋临安摊主替岳飞鸣不平,把秦桧夫妇捏成“油炸桧”,所以油条都是成对炸的。一顿饭被拆解成无数个充满烟火气的知识点,饭还没吃上一口,历史考古的“精神食粮”已经让人回味无穷了。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知识和美食碰撞,让张良仁教授“圈粉”无数。

据媒体人思远报道,在短视频平台上,这样的学者类作者还有很多。重庆大学勾茜教授在抖音上解读天体化学,如“为什么星云是五颜六色的?”“一亿光年外的光到达地球需要多久?”等,将观众的视野从油盐酱醋带到一个更为辽阔的境界。还有70多岁的同济大学退休教授、“科学姥姥”吴於人自制道具,演示物质世界运行法则,揭示大自然“看不见的真相”。

看到这些教授的自谦里还带着“凡”,试问谁不说一声“爱了,爱了”。他们就像一阵清风,给人带来希望和力量,让人明白任何知识只有“活”起来才有意义,让人深知即使在名利场中,也有人愿意写诗,愿意坚守教育的初心和使命。

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像胡金牛、陈璟、吕震宙教授这样的人走向前台,成为大学教育的亮丽风景线,让真诚与热爱在课堂内外蓬勃生长。愿大学校园成为学术思想自由碰撞的熔炉,让智慧的芬芳弥漫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深深根植于每个人的心中,最终成为驱动全民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强大力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