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关雎鸠

作者: 韩峰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首篇就是《关雎》,首句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毛诗故训传》曰:“关关,和声也。雎鸠,王雎也。” 《尔雅·释鸟》中解释道:“雎鸠,王雎。”有关专家学者大都认为,雎鸠就是鱼鹰,也叫王雎、雎鸠、沸波、下窟乌,学名为鹗。

鹗属鹰形目、鹗科,是鹗科家族中唯一的一种鸟类,形似我们熟知的老鹰。成年鹗的体长约半米,体重1 000克到2 000克。头顶部是白色的羽毛,中间点缀有黑褐色羽毛,头的侧面也有一条黑褐色羽毛延伸至后颈部,又与后背的黑色羽毛相融,从颌下到胸腹均为白色羽毛。当飞翔时,它展开尾翅,上有蓝色块状和细长条状装饰,一双虹膜呈淡黄色或橙黄色的锐利的眼睛、典型的鹰钩鼻及钩形尖利的喙,给人一种凶猛霸气的感觉。鹗的分布很广,除了南极和北极之外,世界各地都有它矫健的身影。2021年,它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动物。

鹗既然被称为鱼鹰,那么它的活动区域自然在河流、湖泊、海滨等水域,尤其是山地森林中的河谷或有树木的水域。只有在这些水域,它才能捕获最喜欢的猎物——鱼。它靠尖利的爪子、布满细刺的趾底和可以前后反转的四趾来捕鱼。当它凭着高超的飞行技巧在水面上空侦察时,一旦发现水中的鱼类,便像战斗机般迅疾俯冲到水面,伸出尖利的爪子,犹如老鹰抓小鸡似的将鱼抓起。即使鱼有所警觉,马上向深水处潜逃,鹗也会紧追不舍,甚至潜入1米以下的水中将其抓获。英国《每日邮报》曾报道,俄罗斯业余摄影师伊戈尔拍到在芬兰北部的一个湖面上,一只鹗一次用两只利爪捕到两条鳟鱼的惊人一幕。鹗除了以鱼为主要食物之外,有时也捕食小型鸟类和小型陆栖动物。

除了鹗被称为鱼鹰之外,不少地方的人也将鸬鹚称为鱼鹰,还有人将鹗与鸬鹚混为一谈。其实,它们是完全不同的类型。从鸟类分类学来说,鹗属鹰形目、鹗科、雕类,而鸬鹚属鹈形目、鸬鹚科。从外貌来看,鹗有典型的鹰钩鼻、喙,无疑属鹰类;而鸬鹚一身黑羽,像黑乌鸦一般,还有水老鸦、鱼老鸦的绰号,更别说没有鹰类的相貌特征。从捕鱼的利器来说,鹗用的是利爪,而鸬鹚用的是长喙。鹗属于猛禽,而鸬鹚比较温顺。人们之所以称鸬鹚为鱼鹰,主要是平时看到它温顺地与主人相处、为主人捕鱼的熟悉的身影,而鹗不像鸬鹚那样被人驯化,平时难得一见。但真正的鱼鹰是鹗。

鹗虽说属于中型猛禽,但雄鹗对雌鹗温柔体贴。向雌鹗求爱时,雄鹗不仅仅是在河之洲用“关关”的情歌表露爱心,还以比男子高台跳水还要雄健的、迅猛的动作直插水面,抓住鱼后又腾空而起,飞到在树上等候的雌鹗面前,殷勤地献上鱼,以实际行动打动雌鹗的芳心。雌鹗目睹雄鹗雄健的身姿、捕鱼的技能及对自己的温柔体贴,果然芳心大动,便与之“牵手”。在“婚后”,雄鹗秉承一夫一妻制,与“发妻”形影不离,常常是雄鹗一边上下翻飞,一边向“发妻”高声鸣唱,“发妻”高声应和,与雄鹗一起比翼双飞。

为了繁育下一代,鹗会在水边的树冠之上、水边的悬崖峭壁和岩石上造巢穴,用粗大的树枝、灌木枝等搭建后,再在巢内铺以较柔软的树皮、枯草、羽毛和碎纸等。雌鹗产卵后,担起孵卵的任务,雄鹗会在外出觅食之余,和雌鹗轮流孵卵。雏鸟出生后,它们共同喂养,直至大约42天后离巢。在孵卵期间,雄鹗始终不辞劳苦地外出觅食,为雌鹗和雏鸟提供充足的食物。雄鹗和雌鹗对巢中的雏鸟也极尽关怀,如果有大型的雕类、鸥类等天敌企图侵犯,它们会奋不顾身地飞到巢穴上空,做出如同战斗机中弹后摇摇欲坠的样子,同时发出尖厉的叫声。我想,这尖厉的叫声中一定激荡着鹗夫妇满腔护子的热血,也激荡着鹗夫妇满腔的愤怒。它们就这样相依相恋,和谐相处,繁衍子孙,共度一生。

《关雎》之所以以关雎为题目,以雎鸠“关关”相互对唱的情歌起兴,就是以雎鸠兴淑女应配君子;以雎鸠和鸣,兴淑女与君子和谐相处的爱情。

鹗威猛的神态和锐利的目光,也引发古代文人的兴趣和想象。在他们的笔下,将举荐人才称为“鹗表”或“鹗荐”,将形如鹗爪的枝条形容为“鹗爪”,将像鹗那样伫立不动形容为“鹗立”。东汉著名文学家孔融在向汉献帝举荐名士祢衡所写的《荐祢衡表》中,还用“鸷鸟累百,不如一鹗”,来形容祢衡的出众才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