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得掉渣”,也“脚下生辉”

作者: 施崇伟

不久前,在中央电视台《开讲啦》节目的舞台上,走来一个82岁的老人。她一头苍苍白发,满额深壑皱纹,一袭深色衣裤,特别是脚上那双已经穿过多年的鞋子,由于鞋底老化,鞋底的碎屑掉落在明亮的聚光灯下。

这个穿着“老得掉渣”的鞋子上台的老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王志珍女士。

1942年,王志珍生于江苏省吴县。小时候,由于父亲过世,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没有新衣服,她就穿家里旧衣服改的衣服;没有零花钱,她便不吃零食。这样的艰苦生活让她形成了简单的、朴素的生活作风。致力于科学研究后,她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科研事业,无暇顾及安乐和享受。

王志珍院士“掉渣”的瞬间,印证了科学家的朴实无华,令现场观众为之动容,纷纷用掌声来表达对王志珍的尊重与敬仰。

1964年,22岁的王志珍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并参与了胰岛素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1979年,当中国迎来科学春天之时,她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被公派出国且是唯一的女性学者,被选派到德国羊毛研究所,从事胰岛素研究工作。后来,她又相继担任访问学者,到美国、加拿大从事科学研究。

1982年,王志珍回到中国。从此,她就扎进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学的海洋中漫游。

早些年,国内科研资源有限。比如,当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做实验时,需要几个课题组共用一个实验室。这样一来,可能需要一二周才能轮到一次做实验的机会。所以王志珍特别珍惜每一次进入实验室的机会,整日都泡在实验室里,日复一日,早出晚归,雷打不动。有一次突遇暴风雨,家人都劝她别去了。可她二话没说,骑上自行车就冲进风雨中,等到实验室时,她的全身都湿透了。

20世纪80年代末期,英国科学家提出“分子伴侣”的概念。王志珍勇敢地向科学界权威发起挑战,她提出“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既是酶又是分子伴侣”的假说,并将这一假说发表在国际学术杂志上。在实证面前,她的假说获得国际公认。20世纪90年代后期,王志珍继续深入研究这种酶,她独立领导的实验室在崎岖的科学小路上不断攀登,发现了许多前人未见的风景。“衰老、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在这些不同的生命活动中,都能看到蛋白质二硫键异构在发挥作用。如果把它抑制了,可能肿瘤就不发生了,或者就能延缓衰老了。”这些从实验室里“泡”出来的研究成果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如今,82岁的王志珍依然坚持每天在实验室里工作。“在实验室里,我才觉得踏实、快乐、幸福。”王志珍用这句最踏实的、最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她奋斗一生的科研事业。

几十年来,王志珍专注于蛋白质研究。她在蛋白质折叠,折叠酶和分子伴侣胰岛素A、B链相互作用及重组等研究中作出重要贡献;她所研究的“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既是酶又是分子伴侣”的假说,打破了折叠酶和分子伴侣这两大类帮助蛋白的界限,建立了折叠酶帮助蛋白质折叠较全面的作用模式。这些业绩诠释了一个生活质朴的、专注研究的科学家的精神风貌。

几十载芳华已逝,王志珍在实验室辛勤耕耘几十载。而今,已是耄耋之年的王志珍依然奋斗在科研一线,每天从早到晚基本在实验室工作和学习。

王志珍虽然鞋子掉渣,但科学研究的征途依然“脚下生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