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王羊羽的信札收藏世界
作者: 王新芳一封平凡的书信,能玩出多少花样?
湖广、闽浙总督裕泰,一封信写了八页,却用了六种颜色。清代大学士章攀桂写给兄长的家书,米黄色的信纸上浮动着金色的鲤鱼,周边荡漾着墨绿色的水草和波纹。视线从信纸上扫过,鲤鱼闪闪发光,似乎真的在纸上游动。当零距离感受书法和笺纸的艺术之美,窥见古代的人文风采时,我不禁对它们的收藏者王羊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王羊羽,书画鉴定专业人士,信札收藏家。他把传统信纸玩出了乐趣,玩出了情怀,甚至玩出了“国际范儿”。一封封留有岁月痕迹的书信饱含着质朴的真情实感,散发着汉字美学魅力,让他产生了深深的迷恋。
收藏信札第一步要鉴定真假,第二步要考证作者、收信人。这要求收藏者知识面广,有大量的文史知识,熟悉大量名人的手迹书法风格,了解这些作者,还要有根据不完整签名、书信内容、书法风格乃至笺纸等元素来考证书信作者的能力。王羊羽购买了大量出版过的公私信札收藏集,经常去看信札展览,并结交了很多信札收藏圈里的朋友。
一次,王羊羽收藏的一封信的落款写了4个字:期邵培息。其实“期”字并不是名字,表示写信人家里有丧事。因为信札所用“青莲室”制竹简形笺纸是乾隆到嘉庆时期的产物,所以此札虽为孤本,但王羊羽根据落款姓名和纸张年份,再参考文献资料,基本上可以考证出作者乃乾隆四十九年进士邵培德。有一封信的落款只有一个字:初。笺纸上有一个印章,是“蜕禅”两个字。王羊羽通过查找资料,名字里面带“初”字,又号“蜕禅”的,只有一个人,就是晚清时期的翰林书法家曹典初。收藏就是学习,学习就是幸福。
王羊羽还喜欢设计笺纸,所用元素与自己的收藏息息相关,包括名人题字、老拓片、印章、绘画等。选好了元素之后,并非直接复制到笺纸上,而是要进行设计,取原素材哪一部分、纹样置于纸张哪个位置、搭配什么纹样……都要经过反复实验和修改。另外,他还要与雕版师傅沟通,进行一些细节的修改,比如文字是否有误、怎样体现碑刻效果、墨晕感如何凸显等。经过多次调整后,才能很好地还原原作的味道,以及设计者别出心裁的创意。
王羊羽还收藏了一札张大千诗稿,上面多出了“珍重”二字,并且在两个字上面留有一个墨点。他觉得很有趣,就把这两个字和那个墨点抠出来设计成信笺,又专门找人刻了一方“张爰手迹”的印章。他给此笺取名“珍重多一点”笺,送给朋友,寓意珍重友谊。
除了中国名人之外,外国名人手迹也是王羊羽关注的对象。通过收藏外国信札,他常常能发现一些已经被我们遗忘的文化元素。比如中国周边一些国家的信纸是卷起来的,卷起的信纸首尾相接处会在反面写字。通过查阅文献,他发现这种书写习惯是从中国传出去的。
作为收藏家,王羊羽自觉担负了更多的社会责任,而不是将藏品深藏而秘不示人。他举办了多场个人信札收藏展,展览期间,他每天早早来到展厅,亲自为参观者做导览、讲解,把信札的文献价值、历史价值等推广开来,增强大众的文化自信。
一事极致,足以动人。信札收藏是小众的,身边总有不理解和质疑的声音。但王羊羽的心里是一片净土,他坚信,人只有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才能有所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