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伏天鲥

作者: 鲍安顺

夏季正是江南鲥鱼肥时,也是吃鲥鱼的最好时节。俗语说:“立夏尝三鲜,长夏病不沾。”在那三鲜美味中,鲥鱼为第一鲜,因为鲥鱼最能补虚,增强体能,防止夏躁。

明代宁源在《食鉴本草》中记载:“鲥鱼,年年初夏时则出,余月不复有也,故名。”也就是说,鲥鱼生性特殊,它栖于海洋,在每年立夏至处暑期间,沿我国东海岸,由南向北生殖洄游,年年准时,故称时鱼,也叫鲥鱼。鲥鱼别名有三来鱼、三黎鱼,朱唇鲥鱼被尊为极品“子陵鱼”。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鳞部·鲥鱼》中记载:“惟蜀人呼为瘟鱼,畏而不食。”清代曹寅在《石花鱼》中记载:“楚人不食鲥,瘦瘠亦堪鄙。”可见,鲥鱼到了楚地湖北,甚至长江上游的蜀地四川,就被人称作“瘟鱼”,不敢食之。我想,大抵是鲥鱼游不到那些地方,人们吃到的鲥鱼是因陆运而变了味的鲥鱼。

在长江流域的下游,对鲥鱼的记载完全不同。《安徽通志稿·物产考》记载:“鲥鱼初出采石矶中,渔人听布谷鸣以为候……此鱼为江南珍品。”明代《安庆府志》记载:“长江潮止于小孤(山),其鲥亦止于小孤。”清代《铜陵县志·物产》记载:“鲥鱼,初夏有之,较常镇差(较)多,价廉甚。七八月间,江中鱼子复生,梁(羊)山矶、大通河等处,举网耀日如银,俗名鲥鱼秧。”

鲥鱼头小嘴尖,形状像鳊鱼,个头像潮鱼,鱼鳞像刀鱼。鲥鱼的鳞大而薄,腹部有梭鳞,边缘呈锯齿状。鲥鱼的侧身和腹部呈银白色,头和背部略带蓝绿色光泽。清代《调鼎集》记载:“性爱鳞,一与网值,帖然不动,护其鳞也。起水即死,性最急也。”渔网一旦触及鲥鱼鳞片,它就因为害怕鳞片受损,就一动不动,被宋代苏轼称为“惜鳞鱼”。

夏至时,鲥鱼膘肥体壮,鱼鳞下储存着丰富的脂肪,蒸熟后油脂渗入鱼肉,丰腴柔美,口感极佳。《松江府志》记载:“银鳞丕粲,厥味钟焉,存而烹之,肥甘莫匹。”烹制鲥鱼的最佳方法是清蒸,不去鳞片,将网油摊在碗底,放上香菇、火腿片、笋片,再将鲥鱼鳞面朝下放入,加调味料,上笼隔水旺火急蒸15分钟,至熟即成。那鱼肉口感鲜嫩,化在嘴里油汪汪的,那鱼鳞片片,在唇齿间吮吸,令人回味无穷。

北宋苏轼在《咏鲥》中诗云:“芽姜紫醋灸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北宋梅尧臣在《时鱼》中诗云:“四月时鱼卓浪花,渔舟出没浪为家。甘肥不入罟师口,一把铜钱趁桨牙。”他说鲥鱼好吃,胜过莼鲈,甘肥入口,鲜汁饱满,风味绝佳。

据说,翁同龢在日记里写吃鲥鱼的相关内容有10多处,尤其在他回到家乡后,亲朋好友馈赠鲥鱼时,他喜乐盈盈,曾作6首《食鲥鱼》,诗中有云:“一箸腥风餍腹腴,嫩如熊白腻如酥,江南隽味世应无。作贡远通辽海舶,尝新忝荷大官厨,酒醒忽忆在江南。”

如今,鲥鱼已被列为中国二级保护动物。幸而养殖技术越来越成熟,与长江水质相近的新孟河引进了与长江鲥鱼外形相似、肉质相媲美的美洲鲥,寻常百姓也可以品尝这久违的长江鲜味了。

上一篇: 锦绣苦瓜
下一篇: 疣猪:善假于物的高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