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
作者: 吴凌辰那天傍晚,我在图书馆翻阅杂志,挑选一些感兴趣的文章阅读。图书馆台灯的光是明黄色的,纸页吸收着暖黄的灯光,将散着书香的文字呈现在我的面前。
有一个字吸引了我的注意。这个字混在密密麻麻的字句中,乍一翻并不显眼。你若是快速翻阅,很容易忽略这个小小的细节,但只要翻开书页的人耐心读下去,就会发现这个与众不同的汉字。我已经记不清楚文章的具体内容了,只记得这个字是“余”,原本应该完整的“余”字只有上半部分幸存,下半部分在印刷中缺失。之前的读者显然也注意到这个残缺的“余”字,于是拿起手头的笔,为残缺的字补齐了下半部分。也许他手头只有一支字迹浅蓝色的圆珠笔,所以“余”字的下半部分是蓝色的。圆珠笔的笔尖不算细,但他写得很仔细,一左一右的两笔位置对称,手写部分竟与印刷体差不多。
我仔细端详这个“余”字,想象着那个素昧平生的读者补齐它的情形。也许他是一个强迫症患者,无法忍受自己发觉的瑕疵,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动笔添上。也许作为一个爱书的人,他并未多想,只是下意识地补全这个小小的缺陷。也许他十分庆幸自己发现了这个错误,在满怀善意补字的时候,希望下一个有缘共读这本杂志的朋友能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也许他补完字后还在懊恼,要是手边有一支字迹黑色的笔就好了。他可能是已经退休的爷爷,闲来无事会把每月上新的杂志翻个遍,认真阅读纸页上的每个字;他可能是工作繁忙的上班族,阅读是下班后的休闲与放松,也许他并未全部读完这本杂志,至于如何读到这篇文章,又如何发现这个“余”字,那就是凑巧喽。
我揣度、想象这个读者补字的场景和心理活动,当读完这篇故事后,我竟不舍得翻页,有种与老友依依惜别之感。
近年来,我也尝试电子阅读。阅读软件上有一项功能,读者可以针对具体段落的文字发表自己的感想,同时能看到其他人留下的痕迹。若是看着某个划线的词语眼熟,却不知道读音和具体含义,你点击划线的语句,通常会有阅读过的读者自告奋勇成为知识的搬运工,已在评论区普及这些词语的相关知识。这样,你不仅增长了见识,还能省去查阅资料的时间。“苍山负雪,洱海流云”,很美的两个短语,满腹诗书的读者在评论中将其与姚鼐笔下的“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联系起来,同是“苍山负雪”, 在不同的心情下又是另一番意境。汪曾祺老先生这样评价自己的画:“我的画其实没有什么看头,只是因为是作家的画,比较别致而已。”对于这一点,读者的看法不一,有的读者说“汪老谦虚了”,也有的读者评价“好实诚”,更有读者另辟蹊径,发表言论 “偏财救正财”。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如此看来,一窥他人心中的哈姆莱特,也是一桩有意思的事。
我曾经狭隘地认为,只管闷头读书就好,阅读的世界本就是孤独的。在大多数时候,阅读确实算是一件私事,读什么、怎样读、什么时候读都是由自己决定的。但寻根溯源,阅读本身就是灵魂与灵魂之间的交流。他人留下的痕迹是真实存在的,那些深深浅浅的痕迹也常常在我们心底泛起层层波澜,久久未曾平静。
在一个人的孤独阅读旅程中,发现其他旅行者的足迹,像是司空见惯的风景中闯入了星点的鲜活生命,那么这又是另一道风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