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花如故

作者: 阮靖

2024年春天,我应文狐网主编方敏的邀请,参加文狐网华文家文化(北京)论坛暨文狐网第二届文学作品颁奖典礼。时值四月,西府海棠开得旺盛,或白,或粉,层层叠叠,花朵稠密得压弯枝,一眼望去,一树嫣然,在光照下,影影绰绰,使人仿佛坠入宫崎骏唯美的电影中。

我第一次来北京,也是在一个春天,杨柳青青,随风摇摆。大学刚毕业后,我进入一家杂志社工作,出差约稿的第一站就是北京。那时,纸媒如日中天,各路写作者云集。我拜访了《青年文摘》杂志编辑朱君,她赤诚、坦率,拉着我走遍京城的大街小巷,带着我寻找最地道的北京美食,又去了辅仁大学旧址(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校址)。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两个年轻女子絮絮叨叨地谈起自己的文学之路。

朱君出生在河北省邯郸市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日日与山峦、湖泊、花草、牛羊作伴,是光着脚丫在山野田埂上奔跑着长大的。或许是大自然的馈赠,她成为一个敏感的、脆弱的、喜欢伤感与惆怅的文艺青年……在偌大的世界中,有些人明明是与她初见,却像久别重逢。

我和朱君有相似的人生经历,气味相投。在21世纪之初,十六七岁的少女没有电脑、手机游戏、直播和短视频。那时,上海的《萌芽》杂志举办的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捧红了韩寒、郭敬明等一批作家,还有许多青春言情杂志,如《花溪》《南风》等,成为我们枯燥学习生活中的“调味剂”。我们看安妮宝贝、三毛写的书,也学着写诗,写小说,四处投稿。朱君的处女作发表于《少年文艺》,我的散文发表于《少男少女》……

那日,我们走在一条开满海棠花的小路上,谈理想,谈未来,途经的每块砖瓦、每片叶子都知道有两个姑娘曾经对文学一往情深。在分别时,我们许下十年之约,等到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那日,再来北京相聚。

人在年少时,总是天真烂漫的,以为沿着铺满花瓣的文学路,心无旁骛地走下去,就能抵达神圣的彼岸。谁能料到,物换星移,世事变幻。在流量为王的年代,人人追逐低成本、高盈利,聪慧如朱君早已弃文从商,获得俗世里的成功;而我在写书,做短剧,失业又继续在工作的怪圈中不断反复,渐渐在钢筋水泥铸造的城市里迷失了方向。直到一个平常的午后,方主编加我微信,告诉我,两年前偶然投出的小说《住在紫园别墅里的女人》获得文狐网征文比赛二等奖。那刻,我的心扉仿佛有一种蝴蝶翅膀在扇动的感觉。

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曾在《名利场》中写道:“人生一世,总有些片段当时看着无关紧要,而事实上却牵动了大局。”于我而言,方主编对我文字的认可,是生命中十分珍贵的片段。这让我忘掉过往,重新开启新的人生,我开始着手将多年躺在电脑里的文稿“盘活”,梳理成册,发给深圳一家出版社。不久,我便收到编辑的好消息:“终审通过!”我的第四本书《大大的城,小小的她》就这样顺利出版了。

也许,冥冥之中早已注定方主编就是上天派来指引我的贵人。2024年4月20日清晨,春寒料峭,我终于在国贸中心见到了她。她非常符合我对一个创始人的想象,白衣长发,处事周全。她请来《海内与海外》编辑部主任朱小平老师为我颁奖,又向邹大耳先生要了一幅字画特别赠予我。字画古典、雅致,米白色的宣纸上赫然写着“榴花开尽蕊犹鸣,独有秋风说古今。草木无知能自恋,人生相遇重真情”。想来,方主编一直不遗余力地为女性文学四处奔走,搭平台,建网站,举办主题征文活动,如同蝴蝶振翅的波频,不仅关乎个体生活的波澜,还促进无数女性创作者的成长。多少个如我这样的路人,得益于她的提携,慢慢在笔墨书写中找回最本真的自己。

往事依稀浑如梦,当我再次来北京时,朱君刚巧去了新加坡,错失约定,算是一个遗憾。庆幸的是,我与方主编结下情缘,又认识一群海内外的作家朋友。在活动中,方主编的女儿,不过十五六岁的年纪,清秀、内敛,全程坐在台下,静静聆听妈妈与前辈分享家国情,她漆黑的眸子发着光,像极了当年那个站在文津楼前,眼目明亮的自己。

我站在玻璃窗外,看看光华路上的海棠迎风而立,花瓣片片,宛如飞雪。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