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痴”王震华:让榫卯文化重新活化
作者: 熊科近日,一个66岁的老伯王震华在社交平台上“出圈”了,他通过短视频向大家解答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榫卯知识,吸引了不少网友的关注。被称为“木痴”的王震华是微缩古建筑营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王震华童年时喜欢看木匠推刨花,会捡刨花玩,也会闻刨花散发的木质清香。16岁,王震华跟随木匠师傅学古建筑修复。修复古建筑难免需要登高,王震华有严重的恐高症,只能离开这一职业。师傅赠他一个自制的鲁班锁作为留念。鲁班锁不是锁,是一种特殊的榫卯结构。这个鲁班锁燃起他对古建筑榫卯工艺的热爱之情。
王震华第一次看到天坛的祈年殿时,呆呆地站在殿前,惊叹道:“真的太壮观了,真正的全榫卯结构啊!”他决定从头开始学习全榫卯结构,并打造一座不用胶、不用钉的祈年殿微缩模型。
寻回失传的全榫卯结构
微缩营造技艺
祈年殿设计复杂,除了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王震华没有太多可参考的资料。王震华死“啃”《清式营造则例》,推算祈年殿全部构件尺寸与结构形式,并着手研究CAD制图软件,利用3个月时间,画出全套图纸。一次次修改、模拟,却因一个文献参数错误,7 000多个零件得重新做。
微缩模型零件小,王震华只能手工磨制特殊的刀具。为了制作1.5毫米燕尾成型刀具,他用砂轮机一点一点打磨刀具,因刀具太小,想磨好一把刀具,手上最少磨出了3个水泡。刀具的耐磨性解决了,脆性问题又来了,经常是零件快要完工了,刀具却断了。因为王震华要求所有零件误差不能超出0.02毫米,所以刀具坏了,零件只能报废。因刀具问题废弃的零件就有30 000多个。
朋友替王震华着急:“你这人怎么舍得把马上完工的零件全部丢掉?”王震华解释道:“我不追求外观,而是注重内在。我追求的精度就是0.02毫米。没有半成品,只有成品。”
历经10多万道工序,20 000
多个小时的孤独制作,6 000千米披星戴月地往返,7 000多个零件,王震华“闭关”的第五年,终于装配完成祈年殿模型,实现全榫卯结构,且和实物原型一模一样。
凭借这件祈年殿模型,王震华获得2016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会金奖。他成为微缩古建筑营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被称为“上海木痴王”。祈年殿模型的市场估价达数千万元,但王震华觉得名与利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寻回了失传百余年的全榫卯结构微缩营造技艺。
做“中国乐高”
看到许多孩子喜欢外国的乐高玩具,王震华感到很遗憾。在王震华看来,乐高玩具依靠摩擦力拼装的塑料块过于简单,榫卯是中国的积木,一边搭建一边锁死,按需设计,没有固定模式,这是中国智慧。因此,他推出深受年轻人与孩子喜爱的榫卯玩具,玩具“说明书”是一份详细的“营造手册”,对榫卯结构、锁定方式等进行了详细说明。网友惊叹:“这是‘中国乐高’。”王震华直言:“乐高仅是单一的拼接方式,而榫卯结构是三维结构与旋转的拼装,更考验人的智慧和动手能力。”
2023年开始,王震华用“木痴王震华”的抖音账号开始发布视频。在发布的视频里,他解答了人们对榫卯的误区,揭开了古建筑构造的神秘面纱。随着王震华的名气越来越大,想学全榫卯结构微缩营造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坦言:“如果看过视频、玩过玩具的孩子中,有人成为榫卯方面的工程师,依托榫卯营造理念,设计出属于自己的榫卯作品,那么榫卯文化、中国古建筑的营造思想就‘活’了。”
近日,王震华又发起新挑战——全榫卯结构微缩营造岳阳楼。他多次往返岳阳,反复设计、酝酿,微缩模型逐渐成形。有人问他:“您已经上了年纪,制作这么复杂的模型能坚持住吗?”他坚定地说:“要么不出手,出手必是精品。”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王震华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他择一行,爱一业,讲究而不将就。他说:“文化传承是一条腿,还有一条腿是文化传承的活化。必须迈出去,不然会摔倒。活化就是要找到新的土壤,扎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