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书读活

作者: 程应峰

关于读书,郭沫若认为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他曾经说过:“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的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

郭沫若博览古今名著,有着丰富的读书经验,写作也是得心应手。他在《我的读书经验》一文中提出,世人读书的目的不同,读书的方法自然也就不同了。那么,于郭沫若而言,其读书的出发点是什么呢?

为学习而读,这是培养人格、学成技艺之必需,在学校读书属强迫性的学习,有助于个人品格修养的形成;为研究而读,在研究过程中,搜罗一切资料,尽可能不留遗憾,并将之消化,充分运用,才能达到深入研究的效果;为创作而读,通读古今中外的名人佳作,是提高文学写作能力的必由之路,比如写小说,先把托尔斯泰或福楼拜的小说读一两篇,可以强化对小说的认知;为愉悦而读,在繁复的生活中,人总有疲劳倦怠的时候,这时看点闲书,在增长智慧和丰富知识的同时,增添快乐和获得力量,让身心处于放松状态,不啻消除疲劳的有效途径。

在郭沫若看来,一本书有没有生机,取决于读者如何读。一个好的读者,可以通过读书获取灵感,产生全新的感悟,那么这本书就富有生命力了。相反,如果读者是个思维固化的人,于他来说,再好的书也只是一本书而已,毫无感知可言。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把书读活的郭沫若在研究古史方面独领风骚,他曾用心研究过中国古文字、先秦诸子、历史人物等。

在研究甲骨文字和青铜铭文时,郭沫若被斥责为“玩物丧志,成了隐士”。但他不气馁,不放弃,一如既往地坚持,才有了后来的“郭鼎堂”。古文字学家商承祚说:“真正能将甲骨文字作为历史材料加以全面地、深入细致地研究,得出合乎客观实际的科学结论的,当首推郭沫若。”

在研究历史人物时,郭沫若从大节上权其轻重,看他对当时的人民有无贡献,对整个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有无贡献。因此,他为一些长期被损的、被贬的历史人物正名,正是他把书读活的典型事例。

在郭沫若的世界里,有心读书,就要用眼睛观察,用脑子思考,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写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背面所隐藏的内容。如此,阅读的过程就成了享受的过程,人既可以通过阅读陶冶自己的情操,又可以通过阅读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高尔基说:“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是的,把书读活,生命会变得通透,生活会有更多的乐趣。一个人全身心投入一本书的样子,往往是这个人最美好的样子。郭沫若何尝不是如此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