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社会时钟”的人
作者: 禤支兰时隔6年,在豆瓣“逆社会时钟”小组的简介上,我再一次读到了那段曾影响我颇深的文字:“纽约时间比加州时间早三个小时,但加州时间并没有变慢……身边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后面,但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时区都有自己的步程……你没有落后,你没有领先,在命运为你安排的属于自己的时区里,一切都准时。”
这段文字里提到的“时区”涉及社会心理学概念“社会时钟”,由美国心理学家伯尼斯·纽加藤于1976年提出。社会时钟是一种社会规范和文化产物,它设定了我们在某个阶段该做的事情和达成的目标。简单地说,就是到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情。比如十几岁读书,二十几岁工作、恋爱、结婚、生子,年过三十事业有成……在这种计划中,“22岁毕业但等了5年才找到好工作”无疑是落后的,“25岁当上首席执行官”则是遥遥领先,值得称赞的。
如此一来,我们就像公交车,总是马不停蹄地奔赴一个个站点,只有准点甚至提前抵达,才能获得好评。问题是,那些站点是我们想去的吗?恣意昂扬的生命都要奔向同一个终点站吗?
社会时钟提供的人生模板,悬在头顶指挥着我们,在我们还没有想好要去哪里、怎么去时,就被驱赶着往前走。这无疑会阻碍我们认识真实的自我,阻碍我们去做真正想做的事情,我们想要实现的目标全都建立在外界的期待和价值体系上。
正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写的,“现代人生活在幻觉中,他自以为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实际上他想要的只不过是别人期望他要的东西……我们的愿望、思想及感觉并不是我们自己的,而是外界强加于我们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们又像运输车,运送的都是别人喜欢和需要的东西,满载的车厢里没有一件属于自己的物品,当车辆抵达终点时,车厢被清空了,只留下一路的雨雪风霜和空荡荡的灵魂。
怎样才能不被社会时钟束缚,活出多姿多彩的人生呢?下面这句话给我们提供了方向:“你没有落后,你没有领先,在命运为你安排的属于自己的时区里,一切都准时。”我们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时区,拥有个人时钟,用适合自己的节奏前进。
在豆瓣“逆社会时钟”小组里,网友分享了个人时钟里的各种可能性。比如,有人30岁去考研究生,有人48岁开始学英语,有人50岁转行尝试新职业。他们不受制于社会时钟提供的模板,谱写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
社会时钟无处不在,不管是顺从还是逆反,都会让人焦虑。顺从者担心掉队,担心用汗水换来的不是自己喜欢的东西;逆反者要承担离经叛道的心理压力,以及新路径带来的未知风险。
不管我们如何抉择,社会时钟的存在本身就让我们感受到压力。关键在于,我们要弄清楚自己真正的追求,挖掘让自己感到充实和快乐的事物,才能让个人时钟有一个稳定且牢固的精神内核,否则个人时钟支起的空间很容易坍塌,最后还得被社会时钟牵着鼻子走。
社会时钟和个人时钟之间的矛盾,本质上是外部期待与内心需求之间的矛盾,唯有看清自我,我们才能见招拆招,认清“纽约时间比加州时间早三个小时,但加州时间并没有变慢”。在各自的时区里,一切都很准时,你要排除干扰,朝着自己的目标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