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鸟鱼虫中的“真假美猴王”
作者: 赵君鹏《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取经路上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其中第四十六难是“难辨猕猴”,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真假美猴王”。其实,花鸟鱼虫中也有许多“六耳猕猴”,它们巧妙地掩盖了自己的真实面目,以期瞒天过海。
我们熟悉的兰花质朴文静、淡雅高洁,非常符合东方的审美标准,而兰科的植物还有很多,它们虽然与我们熟知的兰花不同,但是也属于兰花。比如鸽子兰,花朵像飞翔的白鸽,合蕊柱像鸽子的头部;章鱼兰像正在海中遨游的章鱼,合蕊柱像扇贝,所以又叫扇贝兰;兜兰的花朵呈深囊状,囊口宽大,状如拖鞋,所以又名拖鞋兰。更奇特的是西藏杓兰和蜂兰。西藏杓兰的花瓣呈囊状,酷似熊蜂蜂王产卵所需的洞穴,蜂王会误认为这是产卵的理想场所而进入其中,当它发现上当后会及时退出,这一进一出就为西藏杓兰传播了花粉;蜂兰形似蜜蜂,长有恰如雌蜂的绒毛,并且会释放雌性激素吸引雄蜂,今天骗这只雄蜂,明天骗那只雄蜂,通过多次行骗,蜂兰实现了授粉的目的。
苇鳽是我国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它主要生活在水边芦苇中,以捕食小鱼、小虾为生。它的飞行能力不强,但生性机警,感觉到危险时会马上收紧翅膀,昂首挺胸,露出胸腹部的纵向斑纹,从正面看就像是一株芦苇,当捕食者靠近时,它会悄悄调整角度,尽量让捕食者看到自己的正面。如果捕食者继续逼近,它会奋力飞到不远处的芦苇丛中,继续伪装成芦苇。夜鹰夜间捕食,白天休息。休息时,它常趴在树上,紧闭双眼,缩起脖子。它的羽毛是灰褐色的,这让它形似枯木。当它在地上活动时,它的羽毛又状如枯叶。
作为一滴水,融入大海最安全。变色龙就非常懂得这个道理。它的皮肤上覆盖着颗粒状的鳞片,真皮内有多种色素细胞,能随时伸缩,变化体色,这就是保护色。会使用保护色的不止陆地上的变色龙、枯叶蝶等,有些水中生物也是此中高手。许多鱼的背部是黑色或深灰色的,这样从水面上看与水底的颜色相似,可以躲过高处捕食者的视线;其腹部是浅灰色或白色的,从下面看与水面的颜色接近,可以降低被低处捕食者发现的概率。
食蚜蝇的成虫常常在花间飞舞,它体型较大,长有绒毛,腹部有黑色、黄色的斑纹,并且能发出像蜜蜂一样的“嗡嗡”声,还能模仿蜂类做出蜇刺的动作,往往被误认为是熊蜂,但实际上它没有蜇刺或叮咬能力。柑橘凤蝶因其幼虫喜食柑橘树叶而得名,幼儿时期的它看起来像一摊鸟粪,以此躲避鸟类的捕食,而青年时期的它看起来像一条小蛇,能吓退捕食者。
为什么大自然中有这么多“六耳猕猴”呢?从19世纪中叶以来,就有许多生物学家研究这一现象,他们提出了名为“拟态”的理论,来解释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色泽、斑点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现象。他们认为这是进化论的典范案例,基因层面的微小变化改变了宏观的形状,进而影响了物种适应环境的能力,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花鸟鱼虫虽然小,但是它们懂得生命的珍贵,想尽办法延续自己及所属种群的生命。正是因为大自然中有了这些拥有智慧的、珍惜生命的、努力成长的生物,我们才能看到生机勃勃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