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写129页毕业论文的教授
作者: 郑永娟近日,一篇手写字迹堪比打印,且图表也画得十分漂亮的整整129页的硕士毕业论文,在浙江大学的师生群里被刷屏!据了解,这篇论文是浙江大学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博士生导师张秉坚教授,1981年从浙江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硕士毕业时写的论文。
“笔酣墨饱写空白,探求真理为归处。”是对张秉坚教授的真实写照。
张秉坚教授的这篇论文相继引用了172篇参考文献,全文字迹工整美观,手绘图表精致漂亮,数据记录翔实清晰,文献引证一丝不苟,全文读来赏心悦目,没有一处涂改,字里行间透着一种字斟句酌的认真细致。对这篇无意中被学生翻出来的手写体毕业论文,张秉坚教授只是谦虚地表示:“当时还没有打字机,手写毕业论文是没办法,也是很正常的事,后来博士的毕业论文就是用打字机打出来的了。”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129页论文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张秉坚伏案久坐一笔一画写出来的,哪怕写错一个字、一个符号都得作废,再重新誊抄一遍。那时,没有网络资料可借鉴,引用文献也要一本本书籍翻阅筛选,每幅图都得自己手绘,每张表格都要自己用手填写,容不得半点马虎。
那时,为了写毕业论文,张秉坚每天早上第一个到图书馆学习,晚上最后一个离开图书馆,每天有16个小时都沉浸在图书馆里埋头查阅资料,细心学习;每个周末,还会写一篇文献综述,梳理当周阅读文章的主要理论概念、采用的研究视角方法、得出的结论等。每天凭着一双慧眼、一双手、一支笔聚精会神地查阅大量的书籍资料,张秉坚认真细致地引用了172篇参考文献,终于写成了毕业论文。
其实,张秉坚最硬核的经历是他从化学“跨界”到文物保护,这么多年来都在为救治文物而不懈努力。20世纪末,本是地道理工科的张秉坚正在研究花岗石材的表面处理。那时,浙江省文物局联系了浙江大学,希望校方支援杭州白塔的清洗工作。杭州白塔属于石质文物,它的无损清理恰好与张秉坚熟悉的石材防护、清洗、粘接、修补、翻新有异曲同工之处,学校就将白塔的清洗工作交由他负责。
凭借着兴趣,张秉坚开始深入研究石质文物的表面清洗技术,并于1997年成立了浙江大学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逐步成为以古代壁画,砖质、石质、土质文物,古建筑为主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守护神”。
之后,张秉坚带领团队参与了北京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保护工作。张秉坚的办公室里,有两个并排三层的大书架,一个放满了《电化学与腐蚀科学》之类的化学专业书,另一个则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视觉地图》一类的历史人文书。
2016年,张秉坚带领团队揭示了古代中国人砌城墙用的糯米灰浆的秘密,再用现代方法重制了这种糯米灰浆,在文物修复中发挥了大作用。这个发现引起了国内外的轰动,许多外国媒体找到张秉坚教授,想看看中国人用来修长城的“古代水泥”。
如今,张秉坚带着学生做交叉研究,一做就是二十多年,培养出了六十多名研究文物保护材料的博士后、博士和硕士,修复了北京故宫的养心殿,古长城,钱塘江的明代、清代鱼鳞石塘,南京、西安、荆州、开封等地的古城墙,山西的多个古代壁画……以后,他也会携团队继续修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