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评价设计
作者: 夏恩力
【摘 要】“教—学—评”一致性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必要途径,教师在单元整体教学推进的过程中要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文章以2024 年人教版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 1 Making friends为例,从评价目标的设定、评价活动的开展和评价工具的开发三个方面,探讨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评价设计及实施,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整体育人理念。
【关键词】小学英语 “教—学—评”一致性 单元整体教学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加强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树立教、学、评的整体育人观念,倡导教学评价贯穿英语课程教与学的全过程。2024 年人教版英语三年级上册于2024 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该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如何“吃透”新课标精神,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将新课标理念落地,真正做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使“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贯穿单元整体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章以2024 年人教版英语教材三年级上册Unit 1 Making friends为例,探讨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评价设计。
一、聚焦教学目标:定位单元评价目标
单元整体教学是围绕目标展开的教、学、评实践,判断教、学、评是否一致的依据就是教学、学习与评价是否都围绕共享的目标展开。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评价设计时,教师应对标单元育人蓝图,对学生阶段性(课时、单元)学习的预期成果表现进行刻画,形成可达成、可描述、可检测的教、学、评目标,确保教学目标、学习目标、评价目标之间的一致性。
(一)围绕单元主题,凝练育人目标
新课标强调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提出英语教师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通过教材中各语篇的主题意义得以体现。2024 年人教版英语教材顺应新课标要求,以主题为引领编排教学内容,通过“单元问题—A 部分问题—B 部分问题”这一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问
题链,组织和串联单元学习内容,凸显教材育人功能。因此,教师在进行教材解读时,要围绕单元主题,关注单元问题链,建立教材各板块语篇内容在育人功能上的联系,以此为依据,描绘单元育人蓝图。
以2024年人教版英语教材三年级上册Unit 1 Making friends为例,该单元的主题为“How do we make friends?”,从A 部分问题“How do we greet friends?”和B部分问题“How can we be a good friend?”展开,引导学生了解结交朋友时需要使用合适的礼貌用语和肢体语言,并要彼此分享、耐心倾听、友爱互助。围绕该单元主题,结合各板块语篇内容,可以形成该单元育人目标,见图1。
(二)聚焦育人目标,生成单元评价目标
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单元整体教学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途径,教师要依据单元育人蓝图,预测学生在达成育人目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从而预判教学重难点,定位单元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设想学生的预期学习成果、素养表现及相应的外显途径,形成与教学目标相呼应的单元评价目标。以2024 年人教版英语教材三年级上册Unit 1 Making friends为例,针对本单元的育人目标,生成单元评价目标,见图2。
(三)指向素养达成,制订课时评价目标
新课标指出评价要围绕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展开,因此,教师在规划课时教学时,要在目标设置中融入预期的核心素养表现。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结合不同的课型及学习内容,对学生通过该课时学习所形成的核心素养表现进行刻画,形成可观察、可检测的课时评价目标。以2024 年人教版英语教材三年级上册Unit 1 Making friends 第一课时A Let’s talk为例,制订本课评价目标,见表1。
二、基于评价目标:设计单元评价活动
在“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下,评价活动不再仅发挥“检测”功能,滞后于学习活动,而是起到对学习活动的“定位”作用。同时,教师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及时收集教学目标达成的证据,打通学习活动与评价活动之间的壁垒,使评价活动时刻回应教学目标,贯穿单元整体教学的全过程。
(一)回应单元目标,设计单元表现性评价任务
相对于纸笔测试,表现性任务所独有的情境性、真实性、实践性等特点,都使其成为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有效载体。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单元评价设计需要围绕单元目标,聚焦问题解决能力,设计真实情境,在实践的过程中考核学生的素养达成。
1.围绕单元育人目标,创设表现性任务情境
2024 年人教版英语教材单元主题意义明确,凸显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有效的评价活动是育人目标达成的保障,在设计评价活动时,要重视对学生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育人目标的达成表现,不能只限于知道相应的道德准则,还需要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自然展示。任务的真实性和情境性尤为重要,教师需聚焦单元育人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的单元表现性评价任务情境,尽量还原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产生道德反应的条件。
以本单元为例,本单元重在考核学生的交友行为,教师可以在本单元教学的最后,利用教材C 部分Project 板块提供的John Baker 不知道如何结交新朋友的人设,创设表现性任务情境:假设John Baker 是一名转学生,这是他第一天来到位于北京的国际学校,遇到Mike Black、Sarah Miller、Chen Jie 等人,他们会怎样跟John Baker打招呼?又会给John 哪些交友建议呢?学生可以代入角色,模拟情境进行表演。该情境贴合真实生活,在学生代入角色表演的过程中,教师既考查了学生对礼貌用语、中英文姓名表达、交友行为等的语言技能掌握情况,又可以通过学生给John交友建议的环节考查学生的道德认知,还可以通过该情境中学生的交友情况考查学生能否使用礼貌、得体的语言、动作、表情与同伴打招呼,能否帮助朋友等道德行为。
2.围绕单元表现性评价目标,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
单元表现性评价目标是经过单元学习后,学生能展现体现综合能力的学习成果。单元表现性目标呈现出的应该是单元最核心的、需要学生调用多维能力、进行深入理解,并支持学生进行真实情境中的意义构建的目标。教师需要以单元表现性评价目标为依据,开发基于真实情境的单元表现性评价任务。以本单元为例,本单元的表现性评价目标如下:
(1)能与同伴讨论合适的交友行为,能对照自己的行为制作Making friends的思维导图。
(2)了解结识新朋友和与朋友交往时应注意的事项,能认读相关短语,并能以此为依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交友行为,给出相关建议。
(3)能利用调查表等自查自己的交友行为,能改编歌谣Am I a good friend?,能通过剪贴等方式制作相关海报。
(4)能代入角色,在模拟交友情境中进行角色扮演。
根据以上目标,教师可以创设不同情境,设计单元表现性评价任务,如“社恐星球”改造日:“社恐星球”的每个居民都很害羞,不主动交友,也不敢回应交友请求,学生接到“社恐星球”改造任务,其中可以包括给“社恐星球”发宣传单,为“社恐星球”居民制作宣传视频,与“社恐星球”不知道如何交友的居民们结交朋友等。该表现性任务情境富有童趣、角色鲜明,指向单元表现性评价目标,产品类型多样,包括本单元的歌曲、歌谣、对话、海报、思维导图等。学生可以用多种方式呈现单元学习成果。
(二)回应课时及语篇目标,设计课堂评价任务
课堂是单元整体“教—学—评”一致性实施的主阵地,教师要结合教材语篇内容及特征,对单元目标进行分解细化,针对课型特点和教学活动目标,设计适切的课堂评价任务。单元内各个教学板块的语篇类型不同,所带来的获取信息与输出观点的方式不同,相应的评价目标、内容与方式也不同。教师可以结合具体学段和学情,针对不同的课型及与之相应的语篇类型,匹配相应的信息获取与输出方式,开发与单元内各课型匹配的评价活动。评价活动的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从理解到表达,由整体到细节,再回归整体,形成有序列、有层次的课堂评价任务链,使评价与学习一起,推进课堂教学。2024 年人教版英语教材每单元的必学板块为Let’s talk、Let’s learn、Start to read/Read and write,对应课型为对话课、词汇课、阅读启蒙/读写课。以本单元为例,针对不同课型,各教学板块评价活动设计如下:
1.对话课评价任务链设计
对话课常见的语篇类型为多话轮对话、歌曲歌谣,学生主要获取、输出信息的方式为听、说,教师应在进行评价活动时,引导关注学生通过听对话理解大意及说话人的观点、态度等,考查学生对主题意义的理解;通过让学生有逻辑地推进对话,考核学生对语篇结构的掌握;通过让学生根据主题创编对话,考查学生对语篇意义的表达。以本单元A 部分Let’s talk 一课为例,对应教材中的Let’s talk 和Listen, sing and role-play 两个板块的语篇,教师设置评价活动,见图3。
2.词汇课评价任务链设计
词汇课常见的语篇类型为单话轮对话、图片说明、歌曲歌谣,学生主要获取信息的方式为听、认读,主要输出方式为说和写,与对话课注重对话的互动性不同,词汇课中说的活动可以是对话,也可以是独白,词汇课的语篇输出形式可以是图表、小语段等。教师在设计评价活动时,既要关注对学生词汇认读能力的考查,又要关注学生对语篇意义的理解和表达。以本单元A 部分Let’s learn 一课为例,对应教材中的Let’s learn 和Listen and chant两个板块的语篇,教师设置评价任务链,见图4。
3.阅读启蒙/读写课评价任务链设计
阅读启蒙/读写课常见的语篇类型为小故事或者诗歌、海报、告示、信件、明信片等应用文,学生主要获取、输出信息的方式通常为阅读和写作。教材三年级上册课型定位为阅读启蒙课,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作要求,可以通过选词句形成汇报材料,针对主题进行汇报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在设计相应评价活动时,要考查学生是否能读懂文章大意、作者观点,验证学生对语篇意义的理解;通过让学生寻找文章出处等方式考查学生对文体特征的识别;在设计对应学生的语篇输出活动时,要从语篇意义维度考核学生所输出的观点是否明确、正确,从语篇结构的维度考核学生的表达是否结构完整、逻辑自洽、衔接自然,论述是否合理,表达是否规范。以本单元B 部分Start to read 一课为例,对应教材Start to read的海报和Reading time 中配图小故事两个语篇,教师设置评价任务链,见图5。
三、对应评价活动:开发单元评价工具
在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中,评价工具的开发要秉持“教什么、学什么、评什么”的理念,回应教学目标,匹配学习活动,形成与教学贴合度高,便于师生操作的评价工具。
(一)针对单元表现性评价活动,设计单元表现性任务评价量表
表现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行为表现的结果,同时也关注学生行为表现的过程,评价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是有一定的标准,因此表现性任务评价量表的设计至关重要。该量表既可帮助教师定位学生的单元学习表现,为教师的后续指导提供方向,又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管理工具,学生可以通过评价量规更直观地了解自己单元学习后的素养表现,锚定学习目标,又可以对标规则和等级,自我定位掌握水平,及时调控后续学习。教师在对单元表现性活动进行评价时,要针对活动形式、内容,对标单元教学目标,充分设想学生经过本单元学习后的素养表现,划分评价维度,生成评价指标;对学生的达成状态进行刻画描述,生成评价标准;区分表现水平,生成评价等级,从而形成单元表现性任务评价量表。以本单元为例,针对教材C 部分的制作Making friends 主题的思维导图这一表现性评价任务,设计评价量表,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