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即作品
作者: 张宏丽除去抄写类作业,作业之前常与练习、习题、试卷等画等号,是大家公认的负担。尽管完成这些练习、习题和试卷需要动脑筋,但此类作业并没有摆脱人们给它贴上的“枯燥”的标签,是不得不完成的学习任务,学生缺少积极的作业体验。
指向核心素养的作业应该是为完成学习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是聚焦任务的学习设计,是学生自己主持的学习活动,体现高度的自主性,即自觉、自愿和相对自由地把控时间,有保证作业质量、追求细节和完美的强烈欲望。这种强烈的欲望实则是一种将作业当成作品的意识。
作品是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的智力成果。英语学科独具的跨学科属性,让语言与文化、艺术和科学产生紧密联系,使得英语学习不局限于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提升,还指向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融合实践不仅可以丰富英语学习的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其动力。教师如果将作业设计成有挑战性且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动力的学习任务,学生就会专心致志、迫不及待地去完成作业。通常此类英语作业包括写小作文、信件,制作明信片、邀请卡,做手工,绘画,戏剧表演,讲故事,设计思维导图,制作手抄报,等等,这些既是作业,也是学生自主状态下愿意完成、能够努力完成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智力成果的表达,还具有独创性,是学生独立思考和劳动的产物。
教师要有作业即作品的意识。作为作业的策划人和设计师,教师要花时间、花心思设计作业,要让学生觉得做这项作业很有意义、很有成就感、很有挑战性,作业能检验自己是否善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师要舍得花功夫为学生的作品布展,让学生有机会相互欣赏作品,让学生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和班上其他孩子的作品。对于作品的评价要区别于抄写类等的评价方式,不能以简单盖印章、画钩画叉的方式,教师要学会赞美,对学生并不完美的作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期待,这对学生后续完成此类作业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教师要将学生的作品以档案袋的方式保存起来,以便学期末,再把学生的作品通过拍卖、交换等方式交给其他学生,让学生带着新奇感根据这些丰硕的学习成果复现所学。
教师要培养学生作业即作品的意识。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写作业的过程当作完成作品的过程赋予做作业的意义。学生不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而是为了创作一幅属于自己的作品,并通过作品展示自己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完成作品,教师也要有自己的作品,当学生对教师的作品感兴趣时,也便是学习发生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