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作业与可感式评价
作者: 张宏丽作业本窄化了教师对作业的认知。数字时代,作业不仅可以通过作业本以文字的方式呈现,还可以通过多感官形式,以包含文字在内的多种符号系统进行表达和传递,如以声频和视频等呈现的多模态作业。多模态作业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希望通过视觉、听觉、动作等多种模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多模态作业以直观、生动、生活化、个性化的方式,在多元化社会背景下满足了多样化的信息需求。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不尽相同,这是由各自的智能优势决定的。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重新定义了人的智力结构,言语、数学逻辑、音乐、空间、身体运动、自我认识等,体现了智力的多维性和多样性。
多元智能理论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智能优势设计个性化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做作业变成展示个人特长的机会。对于空间智能有优势的学生,可以通过画图、绘制图表、绘制流程图、制作海报等方式呈现作业;对于音乐智能有优势的学生,作业可以设计为以听歌曲、唱歌谣等方式进行输入,并通过做、写、画、选等方式对听到的信息作出恰当的反应,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改编歌词或用不同的曲调填写歌词;对于言语智能有优势的学生,可以让他录制有关学习内容的视频;对于人际智能或运动智能超强的学生,可以为其设计戏剧表演、对话表演等作业。
多模态作业借助视频、文字、图表等表达方式,让学生说出来、唱出来、演出来、做出来,不仅巩固了学生单元事实性知识的学习成就,还直观反映了学生单元学习后的综合素养。作业即评价,多模态作业作为可感式评价,有助于完成作业的学生和欣赏作品的学生受到多感官刺激,因为视、听、说结合比起单一的文字或图像更能激发大脑的活跃度,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的记忆。通过完成不同模态的作业,让拥有不同智能优势的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理解,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巩固所学、迁移拓展。
利用现代技术工具,如移动应用、多媒体软件等完成和发布多模态作业,不仅可以提高作业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也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和空间,实现远程学习和交流,还可以通过在线留言、互动对话、集赞、转发等方式对作业进行评价。
设计多模态作业,要充分考虑模态之间的互补和有机融合。“听故事—画图画—讲故事—演故事”成为一个完整的作业链,学生在完成一系列作业的过程中,拥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学习体验,实现了深度学习,不仅提高了学业成绩,还发展了核心素养。
教育理念更新、技术手段进步、课程内容丰富以及评价方式多元催生了多模态作业。多模态作业既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可感式评价,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个性化发展等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