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趣味田径教学策略探析

作者: 王鹏

【摘 要】开展趣味田径教学,教师要对趣味田径运动资源进行整合分析,对运动设计进行优化处理、对运动形式展开创新设计、对运动训练进行延伸组织。将田径运动教学与体育游戏、竞赛、展示、表演相结合,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运动机会,教师需要有渗透创新的意识,结合学生运动诉求展开具体设计,提升田径运动训练的效率和技巧。

【关键词】小学体育 趣味田径 教学策略

田径项目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占比非常大,教师在运动设计和组织时,要做趣味性处理,以激发学生主动运动的热情。小学生对游戏、竞赛、展示、表演等运动形式比较感兴趣,教师针对学生运动心理展开对应设计,整合运动资源、优化运动设计、增强运动示范、丰富运动形式、强化运动训练,都能够有效提升趣味田径教学质量。田径运动内容丰富多样,教师要做好筛选,从激趣角度展开组织,赢得教学主动权。

一、整合运动资源,启用趣味田径教学程序

田径运动是小学体育重要内容,教师要对教材内容作整合处理,结合校本课程、网络课程、社会课程等,渗透一些趣味性内容,能够大大提升运动的互动性、开放性、探索性,学生在运动中游戏,在竞赛中锻炼。体育课程内容整合带有较强的自主性,教师需要作出教学评估,针对学生运动需要展开教学设计,以提升教学契合性。教师如果能够采纳学生的意见,让学生主动进行课程资源整合,其锻炼价值更高。

小学田径运动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田赛,另一类是径赛。跳高、跳远、短跑、障碍跑、竞走等都属于小学田径可以选择的项目。教师在运动资源整合环节,要根据不同年龄段进行匹配性设计。为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教师有意识吸纳一些游戏、竞赛、表演内容,将其与田径运动相结合,学生主动参与,训练效果更好。教师对田径运动进行趣味性处理,深入分析田径运动特点,找到融合设计点,根据学生运动诉求进行趣味设计,以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如跳远运动,教师先组织学生开展蛙跳游戏,让学生分组展开比赛。学生对蛙跳游戏比较熟悉,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为后面跳远活动奠定基础。

教师适时整合运动素材,渗透蛙跳游戏,而且融入竞赛内容,激发了学生的运动热情。从学生运动的表现能够看出,此次田径运动教师组织得有声有色,训练效果较好。趣味田径资源丰富,教师需要作融合性设计,将田径运动与游戏有机结合,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提升运动能力。跳远与蛙跳有更多对接点,教师将二者结合起来,成功调动学生运动积极性。

二、优化运动设计,提升趣味田径教学质量

趣味性田径运动具有游戏性、竞赛性、表演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做好衔接,自然融入趣味内容,在运动形式、运动组织、运动评价等环节展开创新探索。学生年龄较小,以直观思维为主,教师精选运动项目,从不同角度展开渗透行动,结合学情进行教案设计,可以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

小学没有铅球、铁饼、标枪等投掷项目,教师设计垒球投掷运动内容,学生很喜欢。为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教师设计了“掷准”项目,将篮球、排球作为目标,设计20米距离,让学生投掷垒球击打目标,看谁的命中率更高。学生组成运动小组,进行小组间对抗训练。这项田径运动项目与游戏和竞赛相结合,运动性、趣味性、互动性更强,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教师针对学生运动要求展开设计,安排游戏和竞赛。田径教学有自身规律,教师有意识融入趣味性内容,不仅能够提升运动效率,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训练习惯。

教师根据田径运动特点推出“掷准”项目,发掘更多运动亮点,学生参与更为主动,训练效果自然呈现出来。优化运动设计,教师有更多选择,对运动内容、运动形式、运动组织展开创意组织,都能够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三、增加运动示范,拓宽趣味田径教学维度

教师为学生示范操作,可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趣味田径融入游戏、竞赛内容时,教师要讲解运动规则,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操作。如果能够利用媒体展示、亲自示范、学生演示等方式,其训练效果更明显。教师参与学生运动游戏、运动比赛、运动表演活动,学生更是欢迎,其训练效果值得期待。教与学的关系,决定运动训练的效果,教师要主动改善师生关系,让“解惑传道授业”自然发生。

适时增加运动示范内容,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模仿的机会,教师要深入研究运动,归纳运动要领,在示范中引导学生。如面对跳高运动,大多数学生有畏惧心理,此时教师示范操作就很重要。如跨越式跳高,需要更多技术动作的支持,学生身体协调性存在一定差异,教师要纠偏指导,让学生自然找到起跳的要领。特别是分解式动作,教师要利用“慢动作”的形式,将跳跃动作全过程展示出来。学生进入试跳环节,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作梳理,然后挑选一些动作做得标准的学生,现场作示范展示,创造相互学习的机会。

教师示范展示、学生表演展示,都能够创造观摩的机会。学生进入观摩状态,才能逐渐领悟动作要领。慢动作展示、视频拍摄、互动讨论,将学生带入良性互动环节,教师创造更多展示机会,引导学生主动纠偏,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跳高是比较典型的田赛项目,对技术要求较高,教师从示范操作角度展开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参与热情。

四、丰富运动形式,满足趣味田径教学需求

学生喜欢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教师在组织过程中要有创新改进的主观意识。运动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改变一个要求或者一个规则,可能瞬间便产生一个新的运动形式。如果有需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运动创新探索,从激趣角度展开思考和组织,能够得到更多训练机会。趣味田径运动组织时,教师要做好观察,随时作出教学调整,以满足更多学生的运动需求,提升训练效率。

田径运动形式丰富多样,教师在选择时,要考虑融入趣味内容,以增强运动的吸引力。如短跑运动,学生对竞赛运动没有更多热情,教师适时融入一些游戏、竞赛要求,无疑是较为理性的设计。如百米速跑项目中,教师要求学生自行寻找比赛对手,采用淘汰赛的形式,看谁的胜率最高。任务发出后,学生们积极行动起来。教师分批组织比赛,学生快速进入比赛场地。

五、强化运动训练,促进趣味田径运动延伸

田径运动训练不能局限在课堂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延伸设计,推出一些亲子活动、生活锻炼、社会宣传等活动。学生对生活化、社会化体育运动更感兴趣,教师对运动资源创新整合,推出一些延伸性训练任务,能够激发学生主动训练的积极性。特别是亲子活动,这是学生喜欢的运动形式。教师与家长充分协商,布置一些生活化训练任务,能够形成针对性训练,以提升趣味田径训练质量。

延伸田径运动和训练,教师要对学生生活环境和运动习惯有一定了解,不妨借助网络交互平台,了解学生在家的运动表现,设计一些合适的运动任务,鼓励学生主动进入运动训练环节。如耐力跑运动,学生在家庭中大多没有这样的运动习惯,教师与家长协商后,推出了亲子活动任务,要求学生在家长陪伴下进行晨跑训练,每周不少于两个早上,时间和距离由家长和学生协商决定。任务推出后,学生和家长都能够积极配合,在很多家庭掀起了晨跑热潮。

教师延伸设计运动任务,提出具体要求,增加了互动内容。亲子互动、同学合作运动,教师用任务展开驱动设计,给学生带来一些运动压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运动习惯,其训练效果更佳。强化运动训练,能够促进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其锻炼价值更高。教师应具有延伸拓展意识,对学生运动环境作出科学评估,让运动自然发生。

田径运动包括走、跑、跳、投等多种形式,教师有意识渗透一些趣味成分,可以的激发学生运动训练的热情。学生对趣味运动感兴趣,教师做好深度调研,对田径运动展开优化设计,在运动材料、场地、器材的准备时,在运动组织形式、组织调整、组织评价的执行时,及时布置趣味活动任务,能够创造运动契机。

【参考文献】

[1]孙德纯.趣味田径教学的创新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22(9).

[2]李维.小学趣味田径运动的教育价值及实施路径[J].田径,2022(6).

[3]杨锦玥.趣味田径,快乐体育:谈小学田径趣味化教学的有效途径[J].田径,2022(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