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建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思维进阶
作者: 王一萍
【摘 要】单元复习课要把单元内学习的知识进行集中梳理,形成知识体系和思维脉络。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应当帮助学生系统建构知识体系,促进思维进阶的策略;巧妙布置知识梳理的前置作业,通过复习内容和方式的相互融合,借助多元的课后练习方式,发展整体性思维。
【关键词】单元复习课 知识梳理 体系建构 思维进阶
单元复习课是把单元内零散的知识点集中起来,在辨析时引导学生自主梳理,沟通内在联系,形成思维脉络,建构知识体系,以此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整体性思维水平。
在调查中发现,不少教师在设计单元复习课时只注重解题方法的培养,忽略了复习题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样的复习课单调乏味,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怎样让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从“平淡”走向“精彩”,帮助学生系统建构知识体系,促进思维进阶?
一、知识梳理:前置作业精设计,更快走进“发展区”
维果茨基提出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有两个层次:一是学生现有水平,二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而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时,教师要想尊重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则要不断调动并发展学生的积极性和潜在能力,而“前置性作业”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新授知识后的一项创造性作业。精心设计的前置性作业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促进学生从第一水平到达第二水平,加快学生发展。
“前置性作业”概念是由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率先提出的,是指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本研究将前置性作业定义为“课堂前教师布置的尝试性自主练习”。单元复习课上,学生已经掌握了新的知识点,因此,在布置复习课的前置作业时可以采用多种类型。
(一)知识点总结型
思维导图是梳理知识点的有效方法,学生可以小组合作也可以独立设计。
【案例1】单元复习“分数除法”
我们已经学习过“分数除法”这一单元,现在发挥你的特长结合本单元的知识点绘制一份思维导图吧!
1.想一想:本单元学习过哪些内容?你能将它们总结一下吗?
2.做一做:梳理知识点,设计版面和绘画,制作一幅思维导图吧!
建议:可以适当增加重难点提示、易错提示等。
思维导图是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工具,在绘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系统地归类和整理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口头表达型
语言是知识的载体,掌握良好的数学表达能力是提升逻辑思维和数学思考的必要条件。但是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例如,六年级上册中学习了很多种情境复杂地解决问题,学生往往表达不清数量关系式,在单元复习前可以布置口头作业。
【案例2】期末总复习“解决实际问题”作业单
请你找出每题中的单位1,并说一说数量关系。
1.一本书已经看了80% 。
2.实际用水比计划用水节约10% 。
3.乙数比甲数的20% 多8。
4.一件外套降价了。
5.一块地的种番茄。
(三)典型习题回顾型
设计前置作业时除了知识点的整理与构建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降低课前复习的难度,并设计动手操作的发展性作业,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1.填一填。
(1)计量一个长方体的棱长用( )单位,计量它的表面积用( )单位,计量它的体积用( )单位。
(2)计量一个长方体烟囱的用料面积,就是求它的( )面、( )面、( )面和( )面。
(3)两个同样大小的长方体,合并成一个新的大长方体,要使它的表面积最大,需重合( )面;要使它的表面积最小,需重合( )面。
2.自我挑战(自主选做)。
丁叔叔打算用一张长12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铁皮,做一个高1分米的长方体无盖小水箱。小强帮助丁叔叔设计了剪裁方式,将四个角剪去一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然后焊接成无盖的长方体。
①小强这种设计方式的利用率是多少?
②做成这个长方体水箱的容积是多少升?
(厚度忽略不计)
③你还有其他剪裁方法吗?画一画,做一做。
你的长方体的长( )分米、宽( )分米。
当然,复习课的前置作业类型还有很多,充满趣味性、探究性、开放性的前置作业可以提高课堂效率,给枯燥无味的单元复习课注入新的生机。
二、体系建构:内容方式巧融合,提升知识系统性
数学知识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而教材的编排也是螺旋式的,每个独立的单元都具有逻辑性,同时每个单元之间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日常教学中大多是割裂式的,学生在反复接触知识点的同时不仅获得了数学思维逻辑的进步,也产生了一些困扰:一些重复的知识点在不同情境下运用可能会混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到,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探索真实情境所蕴含的关系中,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问题。在总复习阶段可以尝试打破传统教学“单元式”的整体复习,避免采取与之前单元结束时相同的复习策略,而是利用由核心问题引领下的进阶型复习。
(一)复习内容融合,打破单元知识壁垒
从单元整体视角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建构,有利于打通单元各知识之间的“隔断墙”,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期末复习阶段,教师可以开展以探索“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探索式复习。该册每个单元都设计了解决问题,而且大多数数量关系复杂,在总结比较与练习辨析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运用知识。
案例4:解决实际问题总复习前置作业
1.思考:小组内交流本册学习了哪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类型,它们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你能给它们分类吗?
2.分类:小组内分工整理,每个人整理一类,并记录在下面。
我是按照__________标准来分类的。
题目:__________
数量关系:__________
解题方法:__________
这样归纳和梳理,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数量关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还可以打破单元壁垒,促进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连贯的知识脉络,将知识脉络建构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二)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增加复习乐趣
复习课上,教师更倾向于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更多的专项训练,导致一节“复习课”最终变成了一节“练习课”,学生获得更多的是零散的知识,这不利于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因此,小组合作、小组竞赛等学习方式应当巧妙融合到复习课中。除此之外,丰富的学习方式可以打破“一言堂”的局面,可以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让课堂“跌宕起伏”。例如,一年级上学期学完20以内加减法后,教师可以组织抢答比赛,甚至可以借助平板进行游戏PK。
三、思维进阶:课后练习多元化,搭建思维脚手架
(一)延伸拓展,增加思维的长度
周玉仁教授说过,数学的学习是从厚到薄,又从薄到厚的。复习课中可以延伸、拓宽,但要有个度。教师应当做到有的放矢,避免“练习→订正→再练习→再订正”的机械式练习。教材中在单元教学中常常穿插“你知道吗”“动手做”“思考题”等板块的内容,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常会疏忽。在单元复习中,教师不妨利用此板块,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拓展思维。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联系生活,适当拓展相关知识,并鼓励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培养其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如“有趣的连方”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动手做”的内容,本节课的重点是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找到探索连方图形的方法,并运用四连方玩一玩拼图游戏,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和空间观念。在“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整理复习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片段教学。
探究连方奥秘
1.认识二连方:介绍二连方,并让学生上台展示,说一说为什么只有一种。
2.探究三连方:学生使用平板电脑自主操作。
(1)探究三连方的种类:你觉得三连方有哪几种?
(2)探究如何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找到三连方的方法。
3.探究四连方:学生先独立使用平板电脑操作,小组内交流方法再修改后提交作业。
(1)观看俄罗斯方块的视频,探究四连方的种类和名称。
(2)了解L形与Z字形只通过旋转是无法重合的,有些需要通过翻转。
4.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游戏的世界,了解了连方的知识,如果一直研究下去还有五连方、六连方。到了六年级,六连方还会和我们再次见面。
课堂上学生把研究的目光从“俄罗斯方块”转向了“连方图形”的拼搭与创造,研究的热情瞬间被激发,这样的复习课更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二)分层练习,彰显思维的广度
知识的习得、习惯的培养一般要经历模仿、熟练、创造三个阶段。复习阶段的练习设计更需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分层次、有针对性、有递进的作业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由此提高复习效率。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作业的形式也应该多元化。例如,在复习完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后,可以这样设计复习作业清单。
1.基础类(必做):《练习与测试》P18第1—4题。
2.提升类(选做)。
(1)《练习与测试》P4第4题。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小明是一个三年级的男孩,体重大约是28( )。周末爸爸妈妈带他一起开车去150( )外的外婆家,路过一座小桥,看到桥的载重量是10( )。到了外婆家,他发现羊圈里养了几只羊,每只羊大约重50( ),20只这样的羊质量约1( )。
3.拓展类(探究体验、实践操作)。
(1)沿着100米长的跑道走一走,数数走了多少米,看看大约用了多长时间。照这样计算,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步?
(2)阅读课本第26页“你知道吗”,并尝试自己制作一个测量长度的工具。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成为首要目标,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引导学生从简单的“知识梳理”到“体系建构”再到“思维进阶”,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力,发展整体性思维。
【参考文献】
[1]丰艳军.关于生本理念下前置性作业的几点思考[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6(10).
[2]杨涠萍,陈丽洋.实现系统性建构 发展整体性思维:“‘多边形的面积’整理和复习”磨课历程与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23(Z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