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绘本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研究

作者: 叶安萍

在绘本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研究 0

【摘 要】文章结合具体的绘本教学实例,探讨在绘本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指出教师可以在导入时利用绘本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利用情节上的留白和悬念以及读后的拓展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观察与辨析、分析与推理及批判与创新的能力,使思维体现出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和深刻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小学英语 绘本教学 思维品质

一、前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的总目标之一是提升思维品质,使学生能够在语言学习中发展思维,在思维发展中促进语言的学习。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将有助于他们学会发现、分析问题,最终实现用英语解决问题,且能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要让学生能够初步从多角度观察和认识世界、看待事物,有理有据、有条理地表达观点,能够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使思维体现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和深刻性,教师在日常的语言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英语绘本阅读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以绘本故事情节为主线,拓展学生的词汇量、阅读量,同时开展丰富的思维能力训练活动,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在绘本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理解、分析、比较、推断、批判、评价、创造等。新课标对思维品质进行了三类整合划分:观察与辨析、归纳与推断和批判与创新,并对小学阶段的思维品质提出了要求(表1)。

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就要重构思维,对文本再思考,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通过思辨的方式与绘本建立连接,培养个人对绘本独特的情感态度,从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一)阅读前,利用插图巧导入,提高观察与辨析的能力

英语绘本故事中的插图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包含了特定语境中的特定含义,有时它比文字更能体现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认识,拓展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导入环节通常会设计有关连续性文本的活动,以旧带新,由此过渡到对新知的学习,这是一个激活旧知、锻炼思维的良机。但是,如果教师只是将已学的语言知识进行简单而机械的体现和操练,让学生复习和重复,学生就只是一个被动的回忆语言知识的机器,而没有主动建构思维。此外,非连续性文本通常也包含大量的信息,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来获取。教师可以灵活设计课前导入环节的活动,使用非连续性文本,让学生通过观察封面、图片等来获取必要的信息,预测故事,或者根据图片自由想象,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训练思维能力,从而提升观察与辨析的能力。

例如,在绘本《跟上兔子第三季》三年级White Ghost的教学中,教师利用插图引导学生猜测故事情节。通过三个问题“What animals can you see?Are they happy?Why are they sad?”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封面图片,得出“海洋动物生病了”这一结论。

在这样一节低年级的绘本课上,教师利用绘本生动的配图引出了绘本的主人公以及绘本的主题,但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来获取信息:(1)主人公都是海洋动物;(2)海洋动物们都不开心;(3)有的海洋动物受伤了。获取了这些信息,有助于学生理解主题“White Ghost”的含义,以及语篇背后的育人价值—保护海洋环境的意义,引起共鸣。

在高年级的绘本课中,对观察与辨析的能力又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例如:在绘本《跟上兔子第二季》五年级A Silkworm’s Life Circle的教学中,教师同样利用插图引导学生猜测书名。本书的题目也是本节课的主题,教师提供封面,引导学生猜测语篇主题。学生需要仔细观察语篇,理解“生命圈”的含义,加深对语篇意义的理解,然后在两个题目中作出判断与选择。而本节课比较难解释的“life circle”一词,教师也借用了图片使学生心领神会。

(二)阅读中,深挖情节促理解,培养分析与推理的能力

好的绘本故事,其故事情节设计都很精妙。故事的情节不仅跌宕起伏,而且富有悬念,有时前呼后应,有时悄然转折,适时的留白也隐含了作者的意味深长,给学生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这些有意思、有趣味和多向发展的情节的设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和提升学生归纳与推断能力的最好机会。教师要用心研读故事,深度发掘故事情节中的悬念点、转折点、留白点和趣味点等,利用故事情节发展来设计教学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进行归纳、推理和思考,在进一步理解绘本故事的同时,助其提升分析与推理的思维能力。

例如,笔者在《跟上兔子第三季》三年级White Ghost的教学中,于课前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对什么是White Ghost进行了推测:“They are all sick and they believe it’s because of a thing in the sea, it called White Ghost.”教师在课前设置悬念,由“What is the white ghost?”这一问题贯穿整个绘本的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堂伊始就进行猜测。因为教学对象为低年级学生,因此教师不仅有语言的渲染和板书的引导,而且有物理空间的创设,引导学生根据标题、图片、语篇信息或个人经验,进行有目的的猜测,初步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一环节不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继续阅读的欲望,而且维持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猜测过程中,学生的心情是愉悦的、思维是活跃的。

而高年级学生需要对语篇上的留白作出推断。例如,笔者在《跟上兔子第三季》五年级Hey Piggy的教学中,对于绘本中的留白部分—小猪与蒲公英的初次见面做了这样的处理: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想象一下他们会谈论什么话题,从而尝试着体会“一见如故”。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想象,感受Piggy和Dandelion初次见面时的好奇和似曾相识,从而弥补绘本中的留白。但是此绘本为高年级绘本,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归纳与推断的能力方面需要学生能就语篇的主题意义和观点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并据此发挥合理的想象。因此,学生的想象并不是平白无故地乱猜,而是阅读了前后文本后分析推理得出,是有方向的弥补空白。

(三)阅读后,读后拓展再深化,提高批判与创新的能力

小学生虽然年龄尚小,认知水平有限,社会经验不足,但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尽管他们批判的角度尚且不够全面与客观,考虑问题不够全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素材,对其思维能力进行引导,潜移默化地培养其批判思维能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绘本读后的拓展活动设计,最能引导学生总结思考,评判思辨,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笔者在《跟上兔子第三季》三年级White Ghost的教学中,教完全文后,揭示了White Ghost的真面目—白色垃圾,提出了“我们能为海洋生物做哪些事情?”这一拓展性问题,学生进行了四人小组讨论并作出回答。教学对象为低年级学生,为了提高学生的批判与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设计了如上的教学活动,需要学生能根据个人生活经验对语篇内容、人物或事件等表达自己的喜恶;初步具有问题意识,知晓一问可有多解。学生在交流讨论后,提出了保护海洋生物切实可行的方案;学习完此绘本,学生不仅体会到了保护海洋生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而且明白了自己也能为保护环境作出贡献。在绘本教学后,学生不仅能体会到绘本蕴含的意义,而且能将课堂所学、所获、所得运用于实际生活,能够作出正确判断,形成正确的三观,这才是将绘本学习真正落实到位。

而高年级的学生需要更加侧重于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在《跟上兔子第三季》五年级Hey Piggy的教学后,笔者让学生四人一组,发挥想象力想象:当小猪与蒲公英再次相遇的时候,蒲公英会带着小猪去旅行,那么这次,他们会去哪里呢?续写文本,是发挥学生联想与想象力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其创造力的有效方式。此环节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可以天马行空,在想象中认识到这个世界有许多美妙的地方可以探索。在再现与续写中,学生突破了固有的思维定式,提出了更多新的观点,增强了表达自信,又在合作建构中完成有意义的联结与融合,有效促进了有意义阅读的真正发生;同时,学生能对语篇内容进行简单的续编或改编等,这符合英语新课标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批判与创新的思维品质提出的要求。

三、结束语

绘本教学作为课内教学的补充,在教学中,要以读为主、策略引领、发掘内涵、移情育人;坚持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多元化,语言的表达和运用的多样化。只有这样,语言学习才是创造性的,有实际意义的。教师应充分利用绘本的故事情节、图片、文本留白等元素,在关注学生的语言兴趣、阅读能力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王蔷.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挑战 [J].英语教师,2015(16).

[2]田雪莲. 在绘本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7(3).

[3]马天明.重构绘本阅读空间的教学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9(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