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一堂科学课要抓住“五个环节”
作者: 浦菱轩【摘 要】如何上好一堂科学课,提高科学课教学质量,涉及的因素比较多,可以抓住以下五个环节:帮助学生建立科学观念、启发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指导学生开展科学实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 教学环节 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学生亲身经历以及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他们理解科学本质,使他们学会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文章本着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充分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追求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和创造性的多方面统一,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帮助学生建立科学观念
新课标指出,正确的科学观念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在科学观念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认识自己、实现自我价值。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形成较高的科学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食物中的营养”是在上一节“一天的食物”学习内容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我们一天早、中、晚各自吃着不尽相同的食物,除了要明确人的身体健康成长,每天必须补充食物外,还应知道为什么要吃各种食物,也就是每种食物对人体有哪些好处,有哪些营养。这就是本节课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1.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2.人体保持健康需要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3.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每天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
二、启发学生进行科学思维
启发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思维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理性的思考方式,对他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教师要帮助学生从科学的视角认识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内在规律,以及发展变化和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逐步形成,采用模型结构(以经验事实为基础,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和概括),推理论证(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等),创新思维等手段和方法,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注重观察、假设、实验和验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系统地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解决方案,并验证其有效性。这种解决问题能力不仅有助于他们在科学领域取得成功,还能在其终身发展中发挥作用。
学生每天吃的各种食物,都有一定的营养。这一点认识大家都知晓,但有营养些的食物有哪些成分,大多数学生讲不清楚。教师可以先呈现一天的食物记录卡:早上—稀饭(或馒头)、牛奶、鸡蛋;中午—米饭,肉、鱼;晚上—米饭,豆腐、蔬菜、鸡蛋。教师提问:“食物记录卡中提到的食物比较丰富,它们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好处?”学生进行思考并同桌讨论,一些学生可能会说出鸡蛋、牛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米饭、稀饭含有淀粉,蔬菜含有维生素等,可以补充营养,保证身体健康。
三、指导学生开展科学实验
科学教学不应仅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而应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等活动,学生可以体验科学过程,更深入地理解科学原理,从而发展科学素养。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有趣的科学事实,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并鼓励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通过科学实验找到答案。
“营养成分”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如何让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并很好地理解这一科学知识,可以通过视频、图片以及实验的方法让他们理解,同时在实验时教师边启发提问,边让学生思考讨论,不断探究,从而懂得和掌握这一科学奥秘。
1.准备实验材料。教师准备好实验材料:一碟米饭、一小块面包、一小瓶碘酒、一小勺食油、几粒花生米和两张白纸。
2.教授实验方法。教师当场做示范后,要求每个学生动手操作。
(1)检验食物中是否有淀粉。教师出示一块乳白色的面包,然后在面包上滴几滴碘酒,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面包颜色有什么变化,结果看到面包慢慢变成蓝色,说明里面含有淀粉成分并做好记录。
(2)检验食物中是否有脂肪。要求学生用棉签蘸点食用油,在一张白纸上抹一下,纸上就会出现不会消失的油渍,然后再让学生用一粒花生米在另一张白纸上用力擦一擦、压一压,结果发现白纸上留下了油渍,也就说明花生米中含有脂肪这一营养成分。
(3)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教师示范学生观察,操作步骤如下:
①用量筒量取2 mL的蛋清稀释液,再用量筒量取2 mL的双缩脲试剂A液。
②将量取的双缩脲试剂A液和蛋清稀释液,分别倒入同一试管中,震荡均匀,液体仍为无色。
③再用滴管往试管中加入3~4滴双缩脲试剂B,震荡均匀,可见试管内出现一些紫色。这就说明蛋清中含有蛋白质。
3.总结实验结果。教师组织学生利用上一课中的食物记录卡,根据食物名称将每种食物的营养成分记录下来,并根据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这样食物与营养成分一一对应,能直观地反映食物与营养之间的联系。
四、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的意义深远且广泛,它不仅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寻求答案,并在此过程中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生能够体验科学的魅力,感受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其对科学学习的浓厚兴趣。科学探究往往需要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通过科学探究,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还能提高他们的生活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实验掌握了食物中营养成分方面的知识后,教师再紧密结合联系自己的生活,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实际,启发他们不断探究,提出自己的一些新发现、新观点,甚至可以提出一些疑难的问题,让大家一起研究讨论,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科学创新精神。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实践。
1.你还知道哪些食物提供了哪些营养成分?及时做好记录(找出5~6种食物)。
2.有没有哪种食物含有几种营养成分?请找出2~3种食物的名称,并说出其中富含的营养成分。
3.查阅有关资料后,尝试检测食物中含有维生素的营养成分。
五、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标,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还对他们的未来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学生在学习了一些知识后,如何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具有实践性意义。
当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他们需要思考、分析、设计解决方案,并进行实践验证。这个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更加自信、从容,并有效地应对。
本节课在学生了解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后,教师鼓励学生为自己定制一份贴合实际的“营养食谱”,要注意营养的均衡性、食物季节性等影响;也可以为家里的老人,或者有特殊饮食要求的人制订合适的“营养食谱”。在这样的任务驱动下,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起来,并在实践中更进一步理解和探究。
因此,教师要上好一堂科学课,必须深入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班级学生实际,因校、因地、因人制宜,精心设计好教案,渗透科学课程标准精神,不断提高科学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康蕊.浅析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培养[J].中国新通信,2020(7).
[2]张挽祎.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7(6).
[3]任英丽.小学科学教学的生活化[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下),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