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校共育,资源共享导向下的学生体验式德育活动建构

作者: 杨帆

【摘 要】学校、家庭和社区是彼此联系、相互补充的教育“环岛”,共育合作,相互推动,方能形成强大的教育磁场。本文以“资源共享导向下的学生体验式德育活动建构”品格提升项目为例,从空间架构、落实途径、实践行动及多元评价等方面对社校共育中的学校创新进行探索思考。

【关键词】资源共享 体验式德育活动 品格提升

为了有效促进学生品格的养成,无锡市河埒中心小学进行了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发掘资源,建构资源共享导向下的学生体验式德育活动,通过精彩纷呈的体验途径,在有温度、开放式的共享资源体验空间里,提升学生的关键品格。本文以此品格提升项目为例,就社校共育展开思索。

一、项目的背景与内涵

学校位于属地街道下辖四个社区的中心。学校1800余名学生绝大多数原生于周边社区,学生父母为街区上经营人员,因此,学生对街区有着朴素的情感依恋。学校梳理既有资源,发现周边“五分钟儿童生活体验圈”已初具规模:公益、人文、基地、艺术、实践资源丰富。立足街区,学校已策划开展过系列研学、探究、服务活动。我们致力体验活动的建构,培养学生对街区文化、环境的认同,进而激发其参与街区管理、建设街区未来的热情,在精心创设的情境中逐步增强地域认同感与归属感。

学校将寻找、发掘、运用区域内一切能促使学生全方面发展的人力资源、信息能源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要素,并进行资源共享,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共享共利、共筑共建。体验式德育活动建构则旨在组织和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项目合理寻求指向学生关键品格发展的共享资源,立足学生实际进行校本化筛选与改造;采用观察感知、寻访研习、操作实践、合作探究、思辨论证、设计创新等方式,以街区资源为切入口,以校本资源和课程为依托,结合学生实情,丰富德育活动。

二、项目的实施与路径

学校着力于体验式德育活动空间架构、落实途径、实践行动、多元评价四大板块的全面建设。

(一)资源共享导向下的儿童体验式德育活动建构之空间架构

学生是校园生活的主人,更是建构出的适合生活、适合学习、适合探究的教育环境的主体。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方式,多途径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活动需求,在此基础上,社校联动、师生合作,共同研发建构体验活动物型空间:街区发展影像墙,介绍街区的发展历程,陈列古今中外不同街区风貌;街区生活展示廊,近距离展现街区百行百态;街区体验交流厅,以手绘涂鸦、创意报、体验日志为展示主体,开办“街区小论坛”等多种方式自主表达创作;街区资源信息馆,提供便利的信息检索途径,全方位呈现立体的街区;微缩街区小广场,通过模拟体验活动,分享交流对街区的了解与认知。

与此同时,学校不断拓展和丰富体验活动建构内涵,融合、共享周边特有的资源,构筑“校内外相辅相成”的学生体验活动空间网络。

(二)资源共享导向下的学生体验式德育活动建构之落实途径

1.多元并进的“体验活动”

我们采用项目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有机融合的方式,开发实施主题体验课程,促使三者相互促进、同生共长。一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拓展。借助“街区”这一生活共同体的有利条件,我们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分年段对各学科进行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拓展,使其更符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二是校本课程特色化建设。学校开发研究性课程,搭建操作平台,向学生提供第一手实践体验;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整合学校学习与社区生活,开启学生自主研修之门。项目创生之初,我们便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了“感知、寻访、服务”三大活动主旨。旨在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观察与探知能力;中年级学生在寻访中增强合作与规划能力;而高年级学生更多的是在参与中收获,于践行中服务。

2.多方协作的“体验同伴”

围绕主题,学生从校内、校外选择合作探究的伙伴。学生、教师、家长甚至街区工作人员都能成为合作的对象。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适合自己的内容进行相应的研究,发动组织,实施和评价学习活动。

3.多边灵活的“体验空间”

根据体验活动板块主题的需求,学生学习活动不仅仅囿于封闭的教室、单纯的校园,还延伸到精彩的校园周边。开放式的生活体验场,为学校带来更多元、积极、充满和谐氛围的综合性空间,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探究、提升的适宜场所。这种体验环境的变革,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4.多重快捷的“体验平台”

学校通过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将各个物型场馆的图片及文字介绍、学生开展的课题研究成果及开展活动的相关照片、视频及时上传。学生通过浏览网页、阅读公众号等方式就可以进行街区之旅,更可以通过平台及时反馈想法,与学校进一步沟通交流。

(三)资源共享导向下的学生体验式德育活动建构之实践行动

1.常态化活动的推进

遵循三个原则进行活动策划:一是适切性原则。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以生为本,合理组织。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出发组织不同年龄段的活动。二是序列性原则。活动覆盖低、中、高各学段,形成“多维有序”的街区生活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逐步达成品格的提升。三是开放性原则,活动不断追求资源开发。活动开发的动态过程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为基础,与时俱进,贴近新时代对学生的成长要求。

①感知街区: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身生活的街区,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我们推出了两项活动。“童萌美食家”让学生体验美食之趣,将天下美食化为心中珍藏;“智慧小街探”让学生通过徒步街区或自主查阅资料等形式了解街区的位置、地貌等,感知街区交响曲中呈现的历史的变迁,在解锁文化密码的同时借助社区“零距离”有声图书馆展示街区风貌。

②寻访街区:在充分了解街区的基础上,回应中年级学生的求知欲,我们设计了两层研究。“生活百事通”同伴协作搜集梳理各类服务机构、交通设施信息,定制生活指南,制作交通线路图;“街区小导游”对话文化生活、地方特色,找寻风土人情,小组合作共同设计有侧重、有特色的街区游览线。

③服务街区:完成前两个阶段的活动后,针对高年级学生的思辨性和创新力,我们推荐两个创意方向,鼓励他们独特表达。“实习网格员”零距离体验社区工作人员的职责,让学生在合作中探寻服务之道,将对社区的愿景付诸行动,力所能及地回馈社会。带着思考,“共享议事员”让学生联通与融合,共享街区“智慧议事厅”资源,为街区建设和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基于实际需求,协同创想微治理、微提案,并在落实过程中凝聚团队合作力,继而培养爱家园、能思考、有行动的街区小居民。

2.关键性活动的固化

在开展常态活动的同时,学校衍生出“街区一刻”“街区一日”“街区一节”等主题性关键活动,倡导学生学以致用。“街区一刻”让学生走进街区,变身街区达人,在真实场景中感受生活百味。“街区一日”是完全由学生设计、筹划、运行的“街区日”,通过公益服务、宣传互动营造了真实、热闹的街区氛围。“街区一节”,组织大型生活体验节——“街区嘉年华”,打开校门,邀请街区服务人员进校园,实景体验街区工作百态,带领学生走进街区,为街区百姓秀才艺,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四)资源共享导向下的学生体验式德育活动建构之多元评价

如果说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关键品格的提升提供了活性土壤,那么评价体系则是学生品格养成的有效促进机制。因此,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寻找适合每个学生的最优发展区,是学校项目评价学生立场的价值体现。围绕“感知、寻访、服务”三个方面,我们利用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阶段评价与发展评价、线下评价与线上评价、表现性评价与履历性评价相结合的多重评价方式,突出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倡导评价的多元性,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学校结合吉祥物“禾禾、苗苗”的人物设定,设计特色化的“小禾苗街区生长记录”履历袋;鼓励学生以观察体验日记、调研报告、小故事、小论文、照片音频收集等成果获得积分,换取生长“金种子”,充盈生长履历。富有趣味性、挑战性的积分进阶制度,将有效激发学生品格提升的发展内驱力,形成良好的育人效果。

整合家庭、学校、社区等有效资源,帮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校园,获得生活学习一体化、校园社会零距离的真实体验。学校将继续多策并举、全力保障,做好学生品格素养的全面提升工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