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兴创编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与思考
作者: 黄梓荧【摘 要】音乐是最具创造性的艺术之一。音乐教育活泼生动,不拘一格,深受学生的欢迎,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尽情想象、感悟,这是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方式。教师要有意识地给予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机会,切实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作音乐,是最重要的。
【关键词】音乐 想象力 创作
音乐是最具创造性的艺术之一。对每一首乐曲的欣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这正是个性、创造力的体现。音乐教育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为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奠定了基础。而音乐创编更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同时,音乐创编的开展可以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让学生更加专注于课堂,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和发展。
音乐新课标中对创编教学已经有了明确的要求。创编教学的重点在于综合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其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兼收并蓄。创编活动的最终目标指向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而音乐课堂对歌词、旋律、舞蹈动作、所用乐曲等的创编,吸引着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音乐创编主要包括两种学习内容:一种是开发学生的潜能,即兴创编是以开发学生大脑灵活潜能为目的的音乐创作;另一种是利用音乐材料来尝试进行音乐创作。
一、乐器演奏的创编
乐器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作用不可替代,乐器可以开发智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敏捷性和创造力。同时,乐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小学阶段,乐器的创作和编曲主要为用乐器伴奏歌曲、用乐器创作节奏伴奏歌曲、用乐器演奏音乐等。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显得非常有必要。首先,对于学生所使用的乐器,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充分掌握所使用乐器的特性,如音色、音质和音高。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乐器,掌握乐器的相关知识。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辅助于乐器的使用。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知识进行创编,发现亮点,在动手和动脑实践的双重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制作乐器,培养其动手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乐器原理的欲望。
在一、二年级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不同的乐器,让学生对乐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如可用手串铃、响板、手鼓等演奏欢快、活泼、情绪化的歌曲;对于抒情歌曲,可以用铃铛和三角弦进行演奏。上课前,教师可以提问:“仔细听听,大家想想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情感歌曲,能用什么乐器来伴奏?”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了起来。接着,教师继续提问:“如果让你设计,你会在歌曲中加入什么样的器乐伴奏?”学生的脑力瞬间被打开,学习积极性高涨。
器乐是指完全使用乐器演奏而不用人声或者人声处于附属地位的音乐。它还可以帮助学生增强音乐表演的效果。这里所说的乐器不仅指轻乐器,还包括琵琶、竹笛、二胡等中国民族乐器,以及西方音乐涉及的钢琴、小提琴、萨克斯等。通过各种地域器乐的学习和欣赏,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涵,提高音乐的表现力,还可以改变整个音乐课的氛围。一个简单的声乐练习可能很难让学生准确地唱歌。但是,教师用乐器引导学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设计演奏旋律,谱写歌曲的节奏,主动模仿、聆听、把握音高,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歌词旋律的创编
(一)因人制宜,锤炼语言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往往出人意料,他们快乐的时候会哼一些小曲,而那些曲调一般来自生活。也许在我们眼中,这是一种不值一提的自娱自乐的方式,不过这也往往是学生进行音乐创作的开端,创作的种子可能就此萌芽。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促使他们进行“创编”,这是一种无意识却又充满想象的创编。小学生就处在这样一个喜欢创编、热爱表现的阶段,他们需要的是教师的鼓励和引导。
低年级的歌曲,旋律欢快简单,歌词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这样的歌曲正好适合改编。如一年级歌曲《动物说话》中共有四段歌词,笔者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热爱表现的特点设计情景剧表演。学生欢呼雀跃,课堂氛围热烈。
(二)设置阶梯,质疑解难
在学唱歌曲时,教师可以根据各年级歌曲的难易程度,设置歌曲旋律、节奏感知的阶梯等。低年级学生识字较少,他们在唱歌的时候很难记住歌词,如将歌词顺序颠倒、唱错字等是常犯的错误。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教师适当创编歌词,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学唱歌曲并不是听完就会,有一些旋律长的歌曲、歌词会使学生陷入一遍又一遍杂乱无序的循环中。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静下心来聆听旋律,仔细朗读歌词,体会并理解其情绪、含义,用到位的情感去加深对歌词的理解。同时,学生熟悉旋律,了解附点、顿音记号等音乐符号的重要作用后,尝试进行相同旋律的歌词创编,方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演唱效果,进而熟练并理解歌曲的含义。
(三)全员参与,张扬个性
三年级有一首歌曲《溜溜山歌》,需要通过理解第一、二段歌词找到规律,去模仿并创作出第三段歌词。在教学中,教师强调“一棵树,不成林;树木多,成树林……”后,学生瞬间找出了规律。刚开始,学生不敢说。经过教师的一番鼓励和表扬后,一个学生创编出歌词,整组得到了加星奖励。很快,其他学生妙语连珠,说出了许多精彩的语句,如“一张纸,不成书;一块砖,不成墙;一个人,不成众……”。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
三、舞蹈节奏的创编
舞蹈和音乐是两个截然不同且相互依存的艺术类别,但教师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古代,音乐和舞蹈表演由歌舞组成,可见舞蹈离不开音乐,两者相辅相成。舞蹈,通过灵活运用身体,去演绎各种肢体活动和节奏来表现音乐意境和情感。最早的舞蹈就是由心而发,古语“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表达的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歌曲教到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情感、歌词和旋律等,发挥想象,跳起来、动起来……
不同情绪的歌曲有不同的肢体语言,在以往的积累中,学生对舞蹈动作有了初步的体会。如在教学三年级的《树叶儿飘飘》时,笔者提问:“谁能模仿小树叶?谁能用肢体语言表现小燕子对小鱼儿的感激之情?”顿时,课堂活跃起来,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手舞足蹈地创编着自己喜欢的动作。在进行小组展示时,学生的动作非常柔和、非常美,说明学生对歌曲已经有了一定的领悟。又如,笔者创设了一节情景式欣赏课“司马光砸缸”。在课堂中,笔者通过对音乐的情绪和歌词的理解,指导小组合作自编自导小小音乐剧,几个学生围成“缸”,一个学生饰演司马光,另一个学生饰演被救的小伙伴,最后扮演者将求救、砸缸的动作一气呵成。当笔者在念旁白时,有的学生虽然没有表演剧中角色,但他灵机一动,跑到旁边双手手掌张开,站在讲台上说:“我是水缸旁的那棵大树。”受到这个学生的启发,越来越多的学生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进行创编,模仿起了树上的小鸟、树下的小松鼠等有趣的角色。最后缸裂开,所有学生将成功救出小伙伴时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赞叹不已,整堂课气氛非常热烈。学生的潜能是无穷的,他们的想象是无尽的,给学生一个机会、一个舞台,让他们通过丰富的形象思维进行即兴创编,可以发掘他们的音乐潜力,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
四、歌曲节奏的创编
节奏是音乐的基本要素,它能够对音乐进行完整的呈现。从三年级开始,学生的逻辑思维逐渐养成,歌曲难度也逐步增加。在教学中除唱、奏外,教师还会进行节奏的训练。如在学生学会四二拍、四三拍、八三拍等拍号后,教师可以先教学书本节奏,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拍号自己创编各类节奏并相互分享练习。
五、师生互动,共享快乐
创编是一个动态的教授和学习过程,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都要有所体现,这是一个双向活动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启发学生,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教师的肯定,心情愉悦不必说,自信心也顺涨百倍。同时,学生通过参与歌曲创编,提高自己的表演和创编能力,可实现良性互动的教学。同时,学生的思维是天马行空的,有时甚至会有出乎意料的回答。这样不仅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还能帮助教师打破固化的思维模式,达到双赢的效果。
学生的潜力是不可忽视的,音乐课不仅仅是传统的听、唱,乐器、歌舞创编的加入更能大大活跃课堂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