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生活化课堂的建构策略

作者: 李林

【摘 要】“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和发展生活”是“生活与语文”的基本理念在课标中的理解。要把这种理念充分体现出来并加以实施,就需要教师在生活中感受语文,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靠近生活,在生活中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以此来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师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和生活和谐统一。

【关键词】语文 课堂 生活

大语文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将书中的间接生活与现实的直接生活沟通起来,书就读活了;把语言与背景经验接通了,书就读出韵味了”。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学即生活”“生活即教学”的观念应该深深扎根于教师的心中,要让学生日常的生活和教师教学的关系更加密切。课堂和真实生活永远不可能是对等的,它们之间也不可能互相转变。课堂生活和教育目标是紧密相关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它和我们真实的生活有共通之处。那么,如何将青少年培养成为能够学以致用的人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在教学中构建充满生活乐趣的语文课堂,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热爱语文、善用语文的好习惯。

一、在生活中感受语文

生活本身是一个大课堂。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中的素材,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关起门来”的小课堂,而是应该将小课堂的大门大胆地敞开,在语文的大课堂中引进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题材。课标也提出,要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而学生在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就能很好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一)网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早已渗入每个人的生活,甚至可以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人们通过网络搜集信息、沟通情感、娱乐游戏等,而网络文化的存在,让学生有了更多吐故纳新的机会。学生从而网络中获取的学习资源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互联网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这是传统教学中的书本所不能比的。学生可以从网络的海量信息中选取他们学习所需的各种信息和资料。网络的发展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科普文《飞向蓝天的恐龙》时,很多学生对恐龙的演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受文本内容的限制,他们没有办法从课文中了解到更多。于是,笔者建议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网上查询关于恐龙演变的资料,了解更多相关的知识,然后第二天进行集体交流。如此,就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效率。

(二)短信

短信作为一种新的交流方式,随着通信工具的普及,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它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也在重新定义着语文资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尝试着让学生收集他们感兴趣的短信,或是语言优美的,或是诙谐幽默的,或是道理深刻的。教师可以让学生集中起来反复朗读这些短信,并对这些短信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这种新颖的学习题材和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

“心中的思念,温馨起涟漪;惦记的心思,一辈子挂牵;友谊的坚固,万千年不变;深情的问候,平淡却真挚。愿朋友幸福平安,快乐无忧!”

“蓝天广阔,写满鸟儿的快活;大海深远,流淌鱼儿的流连。愿你的梦想比天高,比海远。航海节,我送你一艘成功的祝福船。”

如此美妙的句子,怎么不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呢?短信息也是语文在生活中的资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也学着写一写短信,理解其精妙的词语、整齐的结构、感人的祝福等。

(三)电视剧和电影

电视剧和电影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有些作品可以丰富我们的想象空间,甚至带给我们心灵的启迪。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其中精妙的对话、精彩的故事、深刻的道理等都可以成为很好的语文资源。例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一文时,笔者一提到《芦花荡》《小兵张嘎》,学生个个兴致勃勃,想象到电影中优美的画面。由此,学生对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和对主题的体会也就更深刻了。

此外,过年时家家户户门上贴的对联、外婆嘴里富有哲理的小故事、某张报纸上精妙绝伦的文章……无一不是用语文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生活里。我们在生活中到处可以瞥见语文的身影。所谓“春城无处不飞花”,教师应大胆地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语文。

二、让语文走进生活

“生活教育”的理论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他大力提倡生活教育,主张教育要联系生活。杜威说过,教育的灵魂是生活和经验,离开生活和经验也就没有教育。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说过:“不观高崖,何以知巅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话将生活经验与知识之间的密切关系表达得既生动又形象。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那么,我们该如何把生活和语文连接起来呢?

(一)从生活中导入

熟悉的事物往往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上课开始,教师可以导入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这样可以快速地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学习的氛围变得轻松起来。

1.《小英雄雨来》的导入

教师提问:“你们平时爱看电影或电视剧吗?”学生的兴趣马上来了。教师又问:“你们有没有看过有关抗日战争的影片?说说都看过哪些。”学生的手齐刷刷举起了很多。教师再问:“谁来说说故事的大概内容呢?”学生发言特别积极,滔滔不绝地讲着影片中的故事,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举手发言。

2.《海上日出》的导入

“你观察过日出吗?有怎样的感受呢?”用简短的话引起学生注意,并用大屏幕展示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以引出课题。

3.《我学会了      》的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一定学会了很多技能吧。你学会了哪些技能呢?你是如何学会的呢?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挫折呢?你的心情如何?这件事对你有何意义?可以讲给大家听一听吗?……”学生人生经历的差异,使这个话题变得丰富。教师引导学生阐述自己学会的技能,自然地引入课题。

实践表明,一个贴近生活的精彩导入会让一堂课的效果事半功倍。

(二)用生活体验拓展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将语文课堂和真实的生活内容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拓展语文课堂。

生活和经验的积累是学生能否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要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生活体验可以为我们的语文学习照亮前进的道路、指明前进的方向,学习语文的过程和生活体验的过程是相互渗透的。可以说,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有效拓展他们掌握语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来拓展语文课堂。

例如,在执教巴金的《繁星》时,笔者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满天繁星的画面:静谧深邃的夜空中,满天繁星,一闪一闪的。如此画面将学生的思绪带进了神秘的太空。正当他们陶醉其中时,笔者长叹了一声:“唉!可惜现在满天繁星的景象已经很少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抬头看一看天空,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明白的。然后请大家再想一想,我们该怎么办?”课后,同学们积极地去网络上搜集了关于大气污染的资料和一些触目惊心的图片,并且共同深入探讨了我们该如何保护大气环境,同时提出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几天以后,他们在班级里交流自己的研究发现,并向全社会呼吁保护地球环境。笔者认为这样让语文和生活双赢的体验,对于学生来说意义非凡。

语文和生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学生在与大自然、社会和他人的接触过程中会产生许许多多的疑问,从而激发了想要进一步了解的欲望;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渐渐学会了沟通的技巧,学会如何为人处世,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让语文靠近生活

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的气息,2011年版课标实施以来,教育者都在将教学有意无意地靠近生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后又应用于生活”,让语文为生活服务。

如陈醉云的《乡下人家》,笔者以学生畅谈“乡下”为课前导入。谈及乡下的田园风光,学生们一个个兴致勃勃,喜爱和赞美之情也油然而生。这样走进文章,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文章语言的美,“瓜藤攀墙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虫鸣入梦图”……这些画面仿佛真真切切地出现在自己的眼前。在此过程中,笔者再适时地利用信息技术插入图片和视频,使同学们深深地陶醉在这美丽的田园风光之中。课后,笔者让学生有时间去乡村走一走、看一看,去切身感受那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当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出赞美之词的时候,他们便是真的对乡村田园生活充满了无限的热爱。

无论是学生在与亲朋好友沟通情感时,还是在班级的建设和管理中,语文都可以潜移默化地走进学生的生活。例如,竞选班委活动时,学生写演讲稿,上台参与竞选演说;运动赛场上,“小记者”们发挥特长写一写新闻稿;设计手抄报、给亲朋好友写信等。语文逐渐成了人们丰富生活的一种手段。教师只有让生活靠近语文,让生活走进语文,才能真正落实“生活教育”的教学理念。

总之,语文时时现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需要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这样的课堂,才能让语文和生活和谐统一;这样的课堂,才能让语文之花开遍大地,洋溢着生活的芬芳。

【参考文献】

[1]曾卫维.确立“大语文教育观”的思考[J].江西教育,1997(11).

[2]张娅娟.让语文与生活双赢[J].文学教育,2007(12).

[3]陈辉.让语文走进学生生活[J].新课程(小学),2010(7).

[4]韩晶晶.语文时时现生活 生活处处皆语文——论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J].高考,2018(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