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美育的多维路径
作者: 张云鹰学校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之美,它美在开放、美在渗透、美在恰当。对于学校来说,用丰富的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其发展成为面向未来的“全人”,是教育美学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艺术课程中以美赋能
艺术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渠道,它虽然不是美学的全部,但其核心素养应聚焦审美。学校开设音乐、美术课,不仅仅是为了培养歌唱家、画家,还要以美引善、以美导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一个孩子可以一辈子不会唱歌跳舞、绘画雕塑,但他应有欣赏美的能力,有对美学的敏感度,即感知、感动、感触,有对美的追求。
由此,我们引导艺术教师从美育的本义出发,研究、运用中小学音乐和美术学科的陶冶教化功能,坚持以艺术审美为核心,通过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表演的情感美、演唱的节奏美、作品的构图美、颜色的冲击美、画面的线条美、塑像的形态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联想,诱发爱美的情趣,开启认知的智慧,真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美的滋美和美的熏染。
在学科课程中以美育人
审美教育并不等同于艺术课程,它也是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因此,教师要有一双细致观察美的眼睛,以及持续提升自身美学鉴赏水平的意识,不断从学科课程、教育教学中发现美的要素,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美的内涵,感受学科的魅力。例如:语文教师通过开发名著经典引读、经典影视赏析、最美诗歌吟诵鉴赏、经典作品创演、趣味活动语文等校本课程,带领学生感受语言之美、体验创作之美,用美的语言为学科赋能。英语教师带领学生学唱经典英文歌曲、练习英语书法、编排英语课本剧,感受韵律之美,享受和谐的视觉之美,探究人物与色彩之美。而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之美则体现在其思维逻辑的内涵之美上,教师可以通过哲学、逻辑、图形和符号发现教材里的审美元素,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学科中的“简洁美”、物理学科中的“对称美”、化学学科中的“现象美”等,真正走向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
(摘自《中小学管理》202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