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课堂的内涵与本真
魏善春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小学教育系主任,小学教育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兼任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苏省社会心理学学会生涯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多项;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教师教育及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在《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等报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0余篇;研究成果曾获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等。
自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升为党的教育方针以来,众多学者对“五育融合”展开研究。有的研究者从理论层面围绕五育融合的内涵、逻辑架构、特征等进行深度分析;有的研究者以五育融合为研究视角在某学科中进行以“某育”为中心的实践探索,如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德育实践、美育实践、劳动教育实践、体育实践等;有的研究者以五育融合为方向,探讨如何落实国家课程的五育融合校本化实施或以学校为本的五育融合课程开发。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种种研究均围绕“课堂”这一学校教育的关键场域展开。分析五育融合课堂的内涵,既是对五育融合理论研究成果落地生根的追求,又是对新时期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课堂教学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回应。
一、五育融合课堂的内涵
五育融合并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中,但作为学校教育基本形式和核心活动的课堂教学,一定是落实五育融合的重心。五育融合的课堂应是学校五育融合课程和教师五育融合教学行为的整合。从狭义上理解,课程是学校、教育机构规定的一门学科或一组学科的总称,它包括总体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以及教材选用等方面的规定。如果说课程设计是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安排和组织的过程,所形成的方案是教学活动的纲领和指南,那么课堂则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场所内进行教学活动的特定教学环境。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讲授、互动、演示等方式传授知识、引导学习,学生则通过课堂活动进行思考和交流,获取知识,体验文化,陶冶人格。课堂是课程实施的具体场所和载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学互动的重要平台。因此,课程和课堂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课程规定了教学目标和内容,课堂则是实现这些目标和内容的具体场所和方式。良好的课程设计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指导和支持,优质的课堂教学是有效实施课程的重要保证。通过课程设计整合五育中的各元素并进一步建构具体的五育融合的课堂,使课堂教学摆脱对固有知识,对分数、成绩及教学计划的过度追求,以五育的有机融合助力儿童的全面发展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和重心。
什么是“五育融合课堂”呢?要对其内涵进行追问,首先要明晰“五育融合”的内涵。虽然学术界至今为止并未对“五育融合”提出非常明确的概念性规定,亦没有统一的解释,但对于“五育融合”是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个部分进行有机融合,使之相互贯穿、相互渗透、相互协调,达到促进儿童“融合”发展之目的的观点,大家皆认可。笔者曾撰文明言:“五育融合中的任何一育虽不可或缺,但这种不可或缺并非指教育的每个阶段或学校教育的每一节课中五育面面俱到,势均力敌,也并不指向个体成人过程中的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魏善春,《基于五育融合的课堂教学重构:样态、理念与实施》,《中国教育科学》2021年第5期)也就是说,五育融合课堂作为实施五育融合课程的具体场所,在谋求学科逻辑、儿童心理逻辑及社会生活问题的有机整合,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对“各育”是否同时存在、同样注重,自有其内在的规定性。
理解“五育融合课堂”的内涵需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其一,在促进儿童生命整全发展的过程中,“五育融合”的课堂是“五”育融合的课堂吗?或者说,德、智、体、美、劳五育元素在具体某一堂课中要同时存在吗?“五育融合”的课堂是实施“五”育融合课程的课堂吗?现实中有无具体的某一门“五”育融合课程?《现代汉语词典》将“融合”定义为“几种不同的事物经化解、渗透结合为一个整体”。由此可认为,“融合”并非简单地拼凑,而是不同事物、不同要素或不同活动之间相互融入和渗透,最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里的“有机体”又称“机体”,以凸显它所包含的各种对立或相关成分间的和谐与统一,彰显生命的灵动性。因此,我们认为,“五育融合课堂”中的“五育”之“五”是虚指,并非指德、智、体、美、劳同时存在或并重。五育融合意指“某育”为主的“多育”间的有机融合,是合理且和谐地融合,是不经意间地融合,如果一定要刻意地、机械地将德、智、体、美、劳统整在一起,则不可能达成一种有机圆融的状态。也就是说,无论是五育融合课程抑或是五育融合课堂,本质上更贴近于一种课程理念、一种课堂样态或一类课堂教学行动,是在全面发展理念指引下,使儿童在课堂教学中超越单纯地习得某学科知识与能力,而获得更优质的经验的学习样态。
其二,五育融合课堂是以“五”育为目标的课堂吗?或者说,五育融合课堂是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育”为目标的课堂吗?如此理解五育课堂目标,“各育”则会陷入相互割裂的状态,而且在课堂教学缺失充足的时空资源的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出现“各育”之间互相矛盾、彼此对立、顾此失彼的情况,不仅无法呈现融合育人的样态,还会制约课堂教学取得好的质量。
毋庸置疑,当下的学校课堂教学仍以学科教学为主,教师在遵循所教学科的学科逻辑和学科方法的同时,通过课内外学习资源的挖掘及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发掘五育融合育人点,寻找融合育人的契机。那么,五育融合的课堂中学科教学目标与融合育人目标孰重孰轻呢?在当下学校教育仍以分科教学为主的现实面前,五育融合的理念要落实于具体的课堂,尤其要关注不同学科课堂所形成的五育融合的不同样态。也就是说,五育融合的课堂要在保证某学科育人独特地位的同时,重视、加强其他“各育”之间的联系,以形成各具特色的综合育人力量。现实中并不存在打破“各育”界限并使之如同发生化学反应一样生成的一种全新的整合的“五育”,五育融合的课堂样态仍需保持“某育”或“多育”的独特性,因为“任何科学只有当其尝试用其自己的方式,并与其邻近科学一样有力地说明自己方向的时候,它们之间才能产生取长补短的交流”(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李其龙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才能形成各具特色的五育融合。讨论课堂中是以“某育”为目标抑或是突出“多育”综合育人的价值,就如同讨论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一样,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五育融合的课堂在凸显某学科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及育人价值的同时,注重加强“多育”之间的联系,重视“多育”有机融合的各具特色的综合育人价值。
二、五育融合课堂的本真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域,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五育融合课堂不只是学习的场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对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的体认是学生更重要的价值诉求。因此,我们可将五育融合课堂视为从课堂出发的一种学习革命。
五育融合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课堂。自第八次课程改革以来,注重课堂生成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并融于教学实践,甚至一度出现将生成过度美化、神化的现象。如今,课改推进过程中教师逐渐意识到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各有其重要意义。五育融合的课堂尤其要凸显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特征。教师可以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计划中明确设定“某育”目标,基于自身的前经验对课程中的五育元素进行不同深度的触摸和挖掘,这是教师对潜隐于教学内容中的“某育”的精心预设,这些预设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情境是教师有意识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资源和中介。课堂中的五育融合必定不止于此,一方面,教师可以挖掘课堂偶然事件或突发事件中的“某育”元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探究学习、解决问题、反思评价及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不经意间运用了多学科知识,调动了道德品质,展示了劳动技能,承担了相应的责任,获得了“多育”融合教育的效果,这些是教师在教学前无法预判和提前准备的,这种不经意间促成的“多育”融合往往更加精彩。因此,课堂中的五育融合是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教师在设计五育融合课程、建构五育融合课堂时,既要关注教材内外既有的五育融合元素,又要注重创设适当的情境和任务,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表现力和创造力,以此生成更多五育融合的契机,推动五育融合的实现。
五育融合课堂是学校教室空间与校内外多元学习空间相整合的课堂。狭义的课堂指教学活动发生的教室,强调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书本化、理性化知识的学习是教室空间课堂学习的重要任务。虽然教师在德智体美劳共融共生的理念指导下有意识地设置多元教学情境、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实施五育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教学的关键是让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地贴近儿童的生活,让儿童从经验出发去感受知识、感受世界。因此,五育融合的课堂不能局限于固有的教室空间,校园、社区、大自然都应该成为教学场所。儿童在教室空间获得的德、智、体、美、劳知识需要在更广阔的空间内通过主动体验来强化,进而有所发现、有所感触,领悟一些道理,在认知、理解、体验的基础上完成自我觉醒。这正是不经意间真正达成融合育人效果的一种途径。
五育融合课堂在倡导儿童生命整全发展的普适价值的同时彰显五育在不同学段的特征。课堂学习是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下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占据其从幼年、童年、少年到青年的绝大部分时间,因此,个体课堂生活的质量基本折射其作为人的生活样态。陶行知先生曾言:“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就叫生活。”也就是说,生活首先要凸显个体的生命性。课堂教学作为学校生活的重要形式尤其应当如此。五育融合的课堂应摆脱对绝对化、片面化的固化知识的追求,而要使教育中的智力、体力、美感、道德及社会性产生有机联系,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挖掘其潜能,发扬其特长,将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尊重及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作为课堂普适的价值追求。此外,不同学段的五育融合课堂还应有其特有的规定性,即儿童在不同学段的发展的特殊性会影响不同学段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建构方式。我们至少可以分小学、中学及大学三个学段进行分析。小学课堂应是美育引领的各育融合,通过激活儿童的审美体验,增加儿童生命的厚度,提升儿童应对未来学业竞争的能力;中学课堂应是以智育为主的各育融通,对知识的学习、对求知过程的把握是此阶段的重心;大学课堂则应以道德自觉引领五育实践,也就是说,高端知识学习、技术更新等源于对更广泛、更具责任性的社会问题的关注,需要在占据充分的德性前提下发展其他“各育”,这样教学才更有意义。当然,我们只是强调“某育”在此阶段课堂中的特殊性及重要性,在三个学段的课堂中强调“某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其他“各育”的有机整合、相互渗透。
责任编辑 孙爱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