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学习进阶理念打造高品质课堂
作者: 刘幸“学习进阶(Learning Progressions)”最先由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科学学业成就评价委员会提出,之后获得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被迅速应用于教学实践。其含义主要指,学习者在学习某一核心概念的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由简单到逐渐复杂的思维路径。这个含义表明,学习者在学习知识时遵循特定的认知发展序列,即从较低层次的理解逐渐走向更高层次的概念性理解。符合学习进阶理念的教学设计,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目标的连续性。教师设计的整体学习内容应具有连续性,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能够衔接和贯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使学习目标体现出“连续性和进阶性”的特点。据此,语文教师设计写作教学时,可以依据“想写—写清楚—写具体—写出创意”的逻辑顺序设计连续性目标及相应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进阶的过程,促进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是任务的层递性。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设计有梯度的学习任务,从简单的知识记忆型任务逐渐上升为思维能力提升型任务,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如,在学习文言文中常见的“宝”字时,教师先从生活中的常用词语“宝宝”引入,带领学生辨析其感情色彩、分析其词义,这是起点任务。接着,教师展示文言文中出现“宝”的句子,如“所宝以百数”等,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分析句子成分等方式认识古汉语中有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语言现象。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宝”“家”“宅”等宝盖头的汉字,思考汉字蕴含的文化内涵,让学生认识到宝盖头的汉字与“房屋”“以房屋代表家”的渊源。这样,学生对汉字及其背后的文化传统就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这就是通过设计有梯度的学习任务带动学生认知升级的过程。
三是学习的过程性。学习进阶需要学生在逐渐积累的过程中实现思维能力的跃升。过去,教师要求小学低年学生对基础汉字实现“认、写、讲、用”的全面掌握,但目前的研究发现,低年级学生对汉字的认知是有一个过程的。在低年级这个阶段,学生写错一些汉字的笔画、面对一些汉字造不出句子,都是正常现象。随着学生阅读量的扩大、认知能力的提升,这些问题会逐渐被解决。这也符合近年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多认少写,认写分流”的基本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落实这种理念,就是尊重学习进阶的过程性的体现。
借助学习进阶理念打造高品质课堂,教师除了把握以上特点设计教学,还需面临的挑战是,必须跳出原有的思维框架,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提升了学生思维的质与量。教师教学不仅仅是为这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服务,更重要的是要聚焦学生思维序列的发展,或打破,或重建,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持续提升助力。只有具备这样的认知,教师才能建构宏远的教学图景,学生才能真正在思维发展上有突破,实现学习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