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小卫士”跨学科学习项目设计与实施
作者: 郭祥 张树枝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创新能力和跨学科学习能力,笔者设计了“环保小卫士”跨学科学习项目。下面,笔者从设计思路、实施过程及效果评估三方面进行阐述。
设计思路。笔者基于项目目标设计了跨学科学习内容及小组合作学习形式。项目内容涵盖美术、语文、科学等学科知识。美术学科,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环保作品,如用废旧纸张制作手工艺品、用废旧布料制作布偶等,以锻炼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环保意识。语文学科,学生结合美术作品创作环保主题标语、作品解说词等。这一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环保主题的理解。科学学科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如观察植物对空气净化的作用、测量水质污染程度等,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亲身体验环保的重要性。项目实施中,在笔者的指导下,学生根据兴趣和能力自由组成4~6人的学习小组,共同完成项目的前期调查、确定选题、方案设计、作品制作、交流展示等环节。
实施过程。第一步,空气污染调查。笔者让学生分组调查造成空气污染的常见污染源、空气污染的主要危害、保持空气清新的具体方法等。学生分组调查后得出:工业污染、汽车尾气、垃圾焚烧是造成空气污染的常见污染源;空气污染影响人类身体健康,易产生酸雨而造成植物枯萎等;保护空气的具体办法有绿色出行、植树造林、拒绝燃放烟花和垃圾分类等。
第二步,垃圾分类调查与实践。笔者先引导学生了解常见的生活垃圾可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及其他垃圾四类,然后用多媒体出示废旧的纸质容器、塑料瓶、金属餐具、轮胎、玻璃杯、荧光灯管、可充电电池、照相机、布绒玩具、过期药品、被污染的包装袋和纸尿裤,以及蛋壳、落叶、烟头等垃圾,让学生归类并投入相应的“垃圾桶”(分别用蓝、红、绿、灰颜色标识的图示)中。大部分学生能准确完成投放任务。随后,笔者引导:“垃圾分类一方面提高了垃圾利用率;另一方面减少了环境污染,降低了垃圾处理成本。但要从根本上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我们必须积极行动起来,通过使用可重复使用的餐具、用环保购物袋代替塑料袋、购买简易包装或大包装商品等,减少垃圾产生。”
第三步,变废为宝。笔者引导学生课后和家人一起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手工艺品。学生利用纸箱、矿泉水瓶、纸杯、牛奶瓶、垃圾袋等制作玩具救护车(纸箱裁剪)、自行车(纸杯裁剪+废旧吸管造型)以及风铃(用树枝、细绳、扇贝壳制作)等手工艺品。
第四步,做生活中的“环保小卫士”。笔者引导学生课下完成测量水质污染程度的任务。学生自学水质检测知识,实地考察不同水源点,严谨采集水样,测量pH值、浑浊度等关键指标。分析数据后,学生针对发现的污染点,积极构思解决方案并尝试写建议书,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学生以实际行动参与环境保护,强化了社会责任感。
效果评估。一方面,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学生对项目学习的满意度和学习收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项目学习表示满意,认为通过参与项目活动,不仅提高了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还锻炼了跨学科整合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笔者从创意性、实践性、跨学科整合能力等方面对学生的作品和表现进行评价。创意性,侧重作品的新颖视角与原创设计;实践性,侧重将理论转变为实践的成效及作品的实用价值;跨学科整合能力,细分为知识融合的广度、思维的灵活性及团队的沟通协作效率等指标。评价结果显示,学生的作品创意新颖、有实用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