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例文之法引入习作之渠
作者: 戴红梅 丰彩云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习作单元中的“习作例文”是习作单元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板块,它联结课文与习作,是习作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习作指导的抓手和支点。教学中,教师如何精准把握习作例文在单元教学中的目标指向及其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时机,充分发挥习作例文的教学价值,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呢?
一、整体观照,灵活用例
从单元编排体系看,习作例文安排在精读课文和“初试身手”之后、单元习作之前,它像一座桥梁,连接着阅读感知与写作实践,在习作单元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备课时可以从单元整体出发,整合单元中的各项学习材料,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及训练目标综合考量习作例文;注重各板块之间的有机联系,做到前后勾连、融会贯通。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需要,习作例文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勾连其他板块使用,如“习作例文”可以与“精读课文”联合教学,也可以与“初试身手”或者“习作”联合教学,还可以在评讲学生习作时,利用“习作例文”向学生做示范,引导学生纠正习作中的问题。
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初试身手”板块时,笔者发现学生在将散文《白鹭》的第2~5自然段改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时出现困难,如在介绍白鹭的颜色和外形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运用课文的描写方式进行描述,而不习惯通过说明的方法进行介绍。为突破这个难点,笔者引入本单元习作例文《鲸》第1自然段的内容,让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介绍鲸的体型特点的。因为要说明的对象都是动物,都是介绍其外形特点,所以学生很容易进行知识关联,掌握说明方法。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写出了如下介绍白鹭的说明性文字:“白鹭,中型涉禽,全身白色,嘴、腿较长,颈长,栖息于湖泊、溪流、鱼塘、水田、沼泽等地。”
评讲学生习作时,笔者结合习作例文,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学生的习作《小白鸽》中,学生对小白鸽梳理羽毛的过程写得条理不清,缺乏逻辑顺序。笔者引导学生将习作例文《风向袋的制作》与学生自己的习作进行对比阅读,尝试像例文那样用上“第一”“第二”“第三”等序数词,或者举一反三,用“(首)先”“接着”“然后”(“其次”“再次”)“最后”等表示顺序的词语,更有条理地写清楚白鸽梳理羽毛的过程。学生修改后的片段如下:“小白鸽整理羽毛的时候,先把脖子歪过去,用那约1cm长的尖嘴当梳子,在背上东啄啄、西啄啄。接着,它把头埋进翅膀里,梳理一下雪花似的羽毛。然后,它又把头低下去,叼几下肚子底下的羽毛。梳理尾巴上的翎毛最有趣了,它把扇形似的尾巴使劲往上翘,脖子用力往后伸,它用嘴夹住翎毛,从尾巴根一直理到尾巴尖。最后,它要整理头上的羽毛了,这是它做得最不认真的工作。只见它把头低下来,仅用爪子在头上挠两下就完成了。”修改后的内容逻辑清晰,将白鸽梳理羽毛的过程写得很有条理。这样,教师针对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再次利用“习作例文”,实现了对学生习作的有效指导。
二、依托助学系统,优化用例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安排的助学系统,不仅为教师把准教学方向提供指导,还帮助学生梳理和架构了学习框架。习作例文同样编排了助学系统:每篇习作例文中都有旁批,重在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对照思考;每篇习作例文的最后都安排了一个课后习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和学习例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助学系统,让例文真正发挥范例的作用。
以四年级下册习作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习作例文《颐和园》的四处旁批和课后习题提示了按游览顺序写景物的几个要点:第一处旁批提示写清楚地点,第二处旁批提示可以用过渡句写出景点的转换,第三处旁批提示要写出观察的视角,第四处旁批提示印象深的景物可以重点描写;课后习题提示关注文中的过渡句,体会作者是怎样使用恰当的过渡句把游览顺序写清楚的,并借助过渡句梳理作者游览的路线图。
如何引导学生将上述要点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呢?教学时,笔者先引导学生勾连文后思考题和第一处、第四处旁批,通过圈画等方式,提取文中所写的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4个景点,画出路线图,同时归纳4个景点中作者所描绘的见闻,以发现作者写作时的观察点。这一步教学,让学生懂得要按顺序写景物,明确文中到底写了什么,表达了不同景物的哪些特点。然后,笔者引导学生结合第二处和第三处旁批,寻找文中提示位置变化的词语,如“进了、绕过、就来到、走完、抬头看、登上、站在……脚下、从……处下来”等,体会作者是如何交代观察点的变化的,明确每当要发生换景时就会出现这样的方位词或者承接语。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回读课文,明晰文章的写作框架,体会按一定顺序写景物,既要注意地点的转换,也要注意观察视角的变化;表达时既要恰当地运用方位词,也要灵活地运用过渡句,从而明确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的写法。这样,教师借助助学系统,将思考题和旁批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且便于操作的习作学习资源,使习作例文所蕴含的写作方法真正为学生所用。
三、同中求异,巧妙用例
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虽然都直接指向表达,但前者重在学习方法,后者重在借鉴模仿,即前者重在学,后者重在用。如三年级下册习作单元精读课文《宇宙的另一边》和《我变成了一棵树》重在引导学生感知想象的神奇,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让学生“乐想”“敢想”;习作例文《一支铅笔的梦想》和《尾巴它有一只猫》则重在渗透想象的方法,让学生“能想”“会想”,并将其巧妙地迁移到习作中。再如,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精读课文《太阳》《松鼠》是两篇说明性文章,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基本的说明方法;习作例文《鲸》和《风向袋的制作》两篇说明性文章,则侧重于引导学生学习恰当地使用说明方法,并有条理地表达。
习作单元的两篇习作例文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价值。一般情况下,两篇习作例文无论是在写作内容上,还是在表达方式上,抑或是语言风格上,都呈现不同的特点。对两篇例文的教学应重在同中求异,区分二者在相同表达指向下独特的表达个性,确立不同的迁移视角,从而使学生在单元习作中巧妙运用不同方法写作。比如,指导学生习作时,上文提到的《鲸》和《风向袋的制作》应各有侧重点。《鲸》通过多种说明方法的恰当运用,介绍了鲸的形体进化过程、生活习性等,《风向袋的制作》按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了风向袋的制作过程和方法,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例文中恰当的内容做例子,展开教学。在本单元的习作教学中,如果学生的习作是介绍“恐龙、菊花、灯、袋鼠”等事物的,教师可以参考《鲸》,对学生进行指导;如果学生写的是“怎样泡酸菜、溜溜球的玩法”等流程性的说明文章,教师可以参考《风向袋的制作》,对学生进行指导。再如六年级下册习作单元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重在引导学生体会如何选择恰当的事例,将自己的情感变化真实地表达出来,而《阳光的两种用法》重在引导学生体会如何围绕一条主线自然地表达情感。教学时,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对比阅读两篇例文,同中求异,明确两篇例文不同的迁移视角。
(作者单位:黄冈市团风县团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