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据意识自然生长

作者: 姜双燕

让数据意识自然生长0

折线统计图是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领域的重要内容,怎样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呢?笔者以《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为例,谈谈学生数据意识的培养。

一、基于真实问题,生成统计需求

教师应从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始,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

教学时,笔者出示小胖同学的数学日记,并让学生读一读他的日记,说一说他的苦恼。一名学生回答:小胖同学很在意自己的身高与同龄人相比是高还是矮。另一名学生回答:他很在意明年自己的身高能否达到入选学校篮球队的要求。笔者反问学生:那他可以怎样做呢?学生认为他可以收集同龄人的身高数据,整理出自己的身高数据,并把自己的身高数据与同龄人的身高数据做对比,通过对比分析,预测明年他的身高是否可以达到146厘米(入选校篮球队的一项基本要求)。

笔者让学生细读小胖的数学日记,明确小胖收集到哪些有关自己身高的数据。学生找出50厘米、85厘米、101厘米、115厘米、123厘米、135厘米。在笔者的提示下,学生完善了数据:出生时50厘米,2岁时85厘米,4岁时101厘米,6岁时115厘米,8岁时123厘米,10岁时135厘米。随后,笔者引导学生将研究该问题所需要的数据分成两类。学生上讲台操作写有数据的卡片,将数据分为身高和年龄两类。笔者追问:这样整理虽然看起来工整,但存在什么问题?学生提出:身高和年龄没有一一对应。学生再次上讲台整理数据卡片,形成小胖身高的统计表。笔者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直观看出小胖在每个年龄段所对应的具体身高。

以上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统计的过程,感悟到统计的价值,形成了初步的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

二、认识统计图,培养数据描述能力

此环节,教师设计了“描点连线”和“取名字”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经历从统计表到折线统计图的转化过程,体验描述数据的基本方法,认识折线统计图。

教学中,笔者把统计表中的“年龄(岁)”移到网格图中横坐标轴的位置上,并问学生此时纵坐标轴表示什么。学生回答“身高”后,笔者把统计表中的“身高(厘米)”卡片移到纵坐标轴的相应位置上,并依次将6张年龄卡片和6张身高卡片摆放到网格图中的正确位置。笔者在(0,50)的位置标注一个圆点,并问学生:“这个位置表示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边指边说,先看横坐标轴,对应的是年龄,再看纵坐标轴,对应的是身高,这样就能看出这个点表示“小胖出生时身高50厘米”。笔者总结:网格图中的“点”告诉我们小胖不同年龄时的具体身高。

接着,笔者指向(0,50)说:“这个点表示小胖出生时身高50厘米,(2,85)这个点则表示小胖2岁时身高85厘米。如果把它们用线段连接起来,你能发现这条线段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发现线段向右上方倾斜。笔者追问:“向右上方倾斜的线段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学生回答:“可能是告诉我们小胖的身高数据不断变大。”笔者总结:“这条线段直观告诉我们小胖身高的变化规律。”

然后,学生根据上面收集的数据,独立在网格图中描出6个点,再用直尺依次把相邻的两个点连接起来。完成后,笔者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所画折线,明确它的特点是“曲曲折折”。笔者让学生给统计图命名,“一波五折统计图”“曲折统计图”“五折统计图”等符合统计图特点而又有想象力的名字呈现出来。最后笔者揭示:数学中,我们把这样的统计图称为“折线统计图”。

这个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感悟到折线统计图的本质,培养了学生描述数据的能力。

三、回归现实生活,形成数据意识

要想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据分析的价值,教师就要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带领学生真正回归现实生活,用数学视角看待现实生活中的统计问题。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继续研究小胖身高整体变化折线统计图,有了如下发现:①0~2岁的身高数据变大,简单说就是增、长、升,2~4岁、4~6岁、6~8岁、8~10岁的身高数据均呈现上升趋势;②0~8岁的身高数据整体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但是8岁后上升得比较慢;③0~2岁和6~8岁的身高数据上升得快,4~6岁和8~10岁的身高数据上升得慢。笔者追问学生是如何发现的,学生回答:“通过线的倾斜度看出来的,折线平缓就说明身高增长得慢,折线陡峭就说明身高增长得快。”

笔者在课件中出示“少年儿童(男生)0~16岁身高生长折线统计图”,并提问:“你读懂了哪些数据?现在你能帮小胖解决问题了吗?”学生快速提取信息:少年儿童(男生)0~16岁的正常身高水平应为出生时56厘米、2岁88厘米、4岁104厘米、6岁117厘米、8岁130厘米、10岁140厘米。笔者提问:“小胖的身高和同龄儿童的平均身高相比,是高还是矮呢?”学生回答:“小胖身高偏矮,因为反映小胖身高的折线在反映平均身高的折线下面。”笔者追问:“你觉得小胖明年能加入学校篮球队吗?”学生回答:“不能,小胖今年135厘米,一年时间,身高不可能增长11厘米。”另一名学生补充道:“从数据上看,每两年,身高增长最多的是出生时至2岁,这期间,小胖身高增长了35厘米,其他时间段每两年最多增长16厘米,这样看,一年内长高11厘米不太可能。”这时候,笔者出示“青少年成长规律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得出:0~2岁是快速生长期,3~10岁是缓慢生长期,11~14岁是快速生长期……这时候,有学生反驳:“小胖明年有可能加入篮球队,因为0~2岁和11~14岁都是快速生长期,0~2岁生长了35厘米,相当于每年生长17.5厘米。明年小胖11岁,进入快速生长期,有可能长高11厘米。”笔者给予肯定回复:“是的,如果小胖抓住了快速生长期,他是有可能加入校篮球队的。大家有帮助他的好建议吗?”学生纷纷举手并给出合理的建议,如健康饮食、加强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睡眠等。最后,笔者出示相关数据,并说明健康膳食、适量运动和充足睡眠都能够促进身体生长,并鼓励学生抓住快速生长期,茁壮成长。

以上教学,通过有效的数学活动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挖掘、理解、利用数据中蕴含的信息,提高运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黄石市沈家营小学)

责任编辑 张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