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教学的对象和目的
作者: 余文森从课程角度讲,学校教育有学科本位论和人本位论两种观点。中小学教学是分学科进行的,学科教学的重心是学科,还是人?教学时是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反映了不同的教育价值观。过分关注学科,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是学科本位论的反映。学科本位论把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凌驾于人之上,让学科成为中心,成为目的,让学生成为学科发展的工具,这种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育观从根本上背离了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使命。因此,教学改革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学科本位论的错误不在学科本身,而在于指导思想,学科教学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并服务于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健康发展。
从教学的角度讲,则有教书论和育人论两种观点。很多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定位于教书的人,认为把书教完了、教好了,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其实,真正的教学是教书与育人的统一,语文教师要通过教语文知识实现育人目的,数学教师要通过教数学知识实现育人目的。各门学科的性质、任务有所不同,但在育人的使命和任务上是一样的,所以,人才是教学的共同对象。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我不忘记各种功课有个总目标,那就是‘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每种功课犹如车轮上的一根‘辐’,许多根辐必须集中在‘教育’的‘轴’上,才成为推进国家民族的整个轮子。”人是一切事物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源头,没有人就没有一切,无论何时,教育必须首先去培养一个人,然后才是培养一个律师或医生,而不能相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性的实现,是让人成为人,而不是把人变成工具。
强调人是教学的对象和目的,并不意味着在学科教学中可以忽视或轻视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成绩的提高,而是要求这一切必须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幸福、尊严以及个性的发展和内心的自由。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下,师生追求分数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健康、幸福、品行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高分,否则,不仅得不偿失,使分数异化,变成毫无价值的东西,而且会扼杀人性,扼杀创造力。
强调人是教学的对象和目的,其核心要义是让学生过得有尊严、有意义、有希望、有幸福感。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首要任务是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在世界上有价值、有意义,从而积极乐观、自尊自强地生活、学习。基础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引导学生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是教育应有的担当和使命。当然,我们的教育还应想方设法让学生成为富有生活情趣的人,每天过得有滋有味、开开心心。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