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内生的力量

作者: 彭娟

彭娟,特级教师,湖北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武汉市黄鹤英才(教育)名师;2013年代表湖北省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小学数学现场观摩课比赛,荣获一等奖;曾参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生本学材》的编写工作,撰写的多篇论文、案例在核心期刊发表。近年来,彭娟提出了小学数学“养学课堂”教学主张,携工作室20名核心成员致力于其理论与实践研究。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不断改变,但反观课堂,在创设情境、经历过程的外在形式背后,存在着教学目标的点状思维、教学过程的替代思维、师生交往的“视而不见”、学科本质的浅尝辄止等现象。

小学数学教育不仅应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维与方法,还应体现关照学生生命成长的价值追求。基于此,笔者提出小学数学“养学课堂”教学主张,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坚持对学习内容的再理解与教学过程的再建构,使学生在主动探索、自主建构的过程中,强化学习的内生力量,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感悟数学文化的魅力。

一、以数学学习内生力提升为育人目标

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内生力”的提升是“养学课堂”的目标,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

①数学观察的敏锐性。数学观察指从数学学科自身属性出发,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世界,其核心是抽象。这样的数学观察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从数与形的角度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及从整体到局部、比较异同等思维方法。②提出数学问题的主动性。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学生良好数学素养的体现,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强化问题感知的敏锐度,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③数学联系的自觉性。数学反映的是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内在联系性。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觉建构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发展数学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④数学应用的灵活性。表现在当学生面临具体问题情境时,能够抓住问题情境的特征或条件,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根据问题解决的过程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考策略。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有两条途径:一是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二是鼓励问题解决的多样性。问题情境本身是否具有引发学生数学思维灵活性的优势是实现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的重要因素;问题解决过程的多样化是数学应用灵活性最直观的体现,表明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领会和思考问题。⑤数学情感的融入性。也就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主要表现在数学学习的兴趣、态度、习惯等方面。这是学习内生力发展的基础。⑥数学世界的向往性。培育儿童对数学世界的向往是“养学”的最高境界,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神奇,对未来的数学学习充满信心和渴望。

二、从开放走向内生的教学模式

教师要正确处理短期的分数与学生长远发展、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差异,并秉持保护学、支持学的教育初心,善于运用学生之间的“势能差”,以“开”“探”“联”“融”“生”五步教学模式,营造“慢养·深耕”的教学生态。

“开”并不完全指第一个教学环节,它更强调贯穿数学学习始终的场域与氛围,意在合理地创设环境,激发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探”指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独立猜想、尝试、验证的学习经历。“探”是“联”的基础,是提升学生数学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联”是个体认知逐步完善和集体认知达成共识的过程,是“探”后的必要环节,并可能与“探”形成多次循环,直至问题解决。“联”能将“探”的经历转化为经验,促进学生形成数学联系的自觉性。“融”将学生由“探”“联”过程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使客体的知识融会为主体的智慧,实现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生”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即通过“开”“探”“联”“融”,让学生迸发出学习的内生力。

三、实现师生同生共长的教育愿景

“养学课堂”通过教学模式的重构实现教师对于课堂中“具体个人”的重视和研究。就“养学课堂”教学过程而言,开放的教学过程利用学生之间的“势能差”,在学生不同的认知起点、理解和表征水平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交流和对话。在这种“势能差”的沟通、联系中,学习在不同水平的个体之间真实、自然地发生。“养分”的给予者不仅有教师,还有同伴,他们在和谐、互助的氛围中传递“养分”,提升能力。这是“养学课堂”的重要精神面貌。这样的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充分了解、研究学生,读懂学生的学习需求,逐渐建立起“具体个人”的意识,使每一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作者单位:武汉市汉阳区教育局教育教学科研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