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维培养例谈

作者: 王伊娜

数学思维培养例谈0

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学生学习数学,不仅是学数学知识,更要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创设思维冲突,培养数学思维。例如“按比例分配”的教学,教材上的例题背景是水稻的播种面积,这对于生长在城市的学生来说,这个背景离他们的生活太远,不利于启发思维。教学时,笔者这样设计:六(1)班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体育课上,陈老师要把25个实心球分给男、女两大组,怎样分才合理呢?有的学生说:平均分,这样才公平。还有的学生说:我认为这样不合理,应该按男、女生人数的多少来分,这样才公平。笔者追问:具体该怎么分呢?像这样,学生从思维冲突出发,为了解决“怎样分球才公平”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取了按比例分配这一类应用型题目的解决方法,发展了数学思维能力。

利用挑战性问题,培养数学思维。大数的认识对学生来讲是非常抽象的,教学《一亿有多大》时,笔者按以下设计引导学生。笔者先让学生猜一猜一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学生面露难色,“一亿张纸太多了,我们没办法拿出这么多张纸。”笔者反问:难道一定要真的把一亿张纸摞起来量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发现可以先量出100张纸的厚度,再算出1万张纸的厚度,最后算出1亿张纸的厚度。学生找到方法以后,笔者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出100张纸的厚度为1厘米,从而算出1万张纸的厚度为100厘米,那么1亿张纸的厚度为100万厘米,即1万米,比珠穆朗玛峰还高。通过推理,学生体验到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感悟到数学的神奇。

借助现实情境,培养数学思维。国庆节期间,一家超市正在做酬宾活动,消费满100元返还20元(零头不计);消费超过400元,不返还现金,直接打7.5折。笔者购买了下列物品:玩具108元,牛奶56元,水果23元,鲈鱼44元,雨伞36元,儿童内衣69元,零食38元,矿泉水14元,一共388元。结账时,笔者重新核计了一下,于是又拿了两盒口香糖,共22元。为什么这样做呢?笔者把这个情境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分析老师结账时加购了两盒口香糖的原因。解决这个问题自然要从折扣方案上思考。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学生分析道:“如果付款是按照满100元返20元来计算,那么300÷100=3,20×3=60(元),388-60=328(元),即共需付328元。买了两盒口香糖后,总价为388+22=410(元),已经满了400元,按7.5折优惠,410×0.75=307.5(元),即共需付307.5元。多买了东西,还少付了20多元,岂不是相当划算吗!”

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和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使他们爱上数学、学会数学并能运用好数学。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沙湖学校)

责任编辑  刘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