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心教学中的学生自主学习问题

作者: 陈佑清

学习中心教学中的学生自主学习问题0

在学习中心教学中,自主学习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形态。由于我国课堂教学存在不够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加之中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限,所以学生自主学习成为我国中小学推行学习中心教学要解决的一个比较艰难的问题。为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从观念理解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中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性特征

很多人认为,中小学生年龄小,不能也不宜进行自主学习。这种看法是有问题的。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是对中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特征不够了解。与成人的自主学习相比较,中小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它的发展性,即它有一个逐渐形成和不断进步、完善的过程。与成人完全独立的自主学习不同,中小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非独立的自主学习,或者说是一种自主程度比较低、需要成人帮扶和指导的自主学习。“非独立的自主学习”表面看来似乎不能成立,因为所谓自主学习,就是指学习者能独立、主动支配和管理自身学习过程的学习。但是,对于中小学生而言,“非独立”正是其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我们正确理解和处置中小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关键问题。中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性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相对于全面、充分的自主学习,中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是部分的自主学习。具体表现在,学生只能完成某些内容和环节的自主学习。比如,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学习中,学生可以自主完成生字词的学习,而课文表达的思想或情感,通常需要由教师引领学生学习。再如,目前国内流行的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中,自学的任务是教师设计的,学生主要按照教师指定的策略完成任务,而没有完成自学的全部过程(自主提出问题并自主采取策略解决问题)。

第二,相比于成人高水平的自主学习,中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一种低水平的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各个环节,比如自定学习目标和任务、自主选择学习资源、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方法、自主安排学习时间、自主管理学习过程等方面,中小学生均有可能表现出在选择的适宜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方面的低水平和不完善。这主要是因为中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受其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以及自主学习经验较少的影响。

第三,相比于完全独立的自主学习,中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是需要教师帮扶或指导的自主学习。从“自主”的含义来看,自主学习应该由学生独立、主动完成学习的全过程,但是中小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不是完全独立、自主的学习,而是需要教师帮扶和指导的自主学习;或者说,中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帮扶和指导下,努力学习如何进行“独立的自主学习”的过程。

认识中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性特征,对于全面看待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部分的、低水平的自主学习也是自主学习。其教育意义在于,它是全面的、高水平的自主学习形成的基础,没有部分的、低水平的自主学习的日积月累,就不可能有全面的、高水平的自主学习的最终形成。因此,不应轻视部分的、低水平的自主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其次,我们要以动态的眼光和发展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自主学习。教育要依据中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性特征、基于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已有的发展现实,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断由部分到全面、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进步和完善。

二、中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落实

真正落实中小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从多个方面努力。比如,要改变一些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错误观念,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素养,要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并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条件等。

1.改变对中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误解

综观一些学校推进自主学习的实际情况,我们发现,目前有几种观念严重地干扰甚至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顺利推进。

第一,基于学生的现有习惯认定中小学生不能或不会自主学习。在传统的课堂中,很多学生形成了主要以听讲的方式学习的习惯:学生走进课堂就是听教师讲,教师讲得多,学生就学得多;教师不讲,学生就不学。不少教师由此形成这样的观念:中小学生不能也不会自主学习。这种观念的错误之处在于,它没有看清学生不会自主学习的真正原因——学生不会自主学习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成的,正是由于教师长期习惯于满堂讲而塑造了学生以听讲的方式学习的习惯。

第二,认为学生自主学习相比于听教师讲来学习费时多、效率低。学习效率是由学习的结果与学习的时间及精力付出之间的对比决定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不仅仅是掌握知识,它还能产生更有意义的结果,如形成自主学习的责任感和动机、发展自主学习的技能等。综合考虑自主学习可能取得的结果,其对应的学习效率就不一定比听讲学习的效率低。

第三,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水平较低为由否定学生自主学习的价值。对比而言,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而产生的对问题的理解水平,一般要低于教师的理解水平。有人由此否定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主张学生应该主要通过听教师讲授来学习。但是,学生经历自主学习过程,尤其是对学习内容进行信息加工、意义建构,进而获得感受和体验,是学生思维能力和很多学习品质形成的必要条件。教师讲得再好,也不能代替学生完成思维过程和获得亲身经历。

2.自主学习素养的培养

学生只有形成了自主学习的素养,才能进行自觉的、习惯性的自主学习。因此,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素养。

我们认为,支持学生自觉进行高水平自主学习的核心素养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自主学习的倾向性和责任感。自主学习的倾向性指学生形成了自主学习的意愿、兴趣和内在动机。具有自主学习倾向性的学生会表现为偏好、乐于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责任感指学生形成了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态度,有强烈的学习主人翁意识,能理解学习是不能依赖他人而需自己完成的工作。其次,自主学习的技能。自主学习过程涉及的具体环节包括自定学习目标和任务、自选学习内容和资源、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学会寻求合适的帮助,以及选择适宜的方式、方法和程序完成学习过程等。这些学习环节的有效完成,都需要掌握相应的技能。

学生自主学习素养的形成需要两种条件。首先,形成对自主学习意义的理性认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自主学习的时代意义和对自我终身学习及发展的价值。其次,形成对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和积极的情感态度。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实践,帮助学生尽可能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以提升其自主学习的信心。

3.自主学习权利及时空的赋予

要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还应赋予学生独立、主动学习的权利,给予学生独立、主动学习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

关于赋予学生权利的问题,国内外都有相关研究。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强调通过“五还”(还学生时间、空间、工具、提问权和评议权),为学生自主、能动学习提供保障条件。美国的韦默将赋权给学生并达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权利平衡,当作是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实践需要进行的五种改变中首要的一种改变。她说:“为了培养积极、自信、负责任的学习者,教师应该自愿地负责任地放弃某些控制权。”

除了获得权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还需要有相应的时空条件。首先,教师要舍得放手和逐渐减少帮扶。中小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完全独立的自主学习,而是需要教师帮扶的过程,但是为了不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成长,教师对学生的帮扶应逐渐减少,直至完全放手,以支持学生独立学习。其次,教师要为学生独立、主动学习提供所需的时间和内容空间。洋思中学等学校的改革经验表明,提供时间和空间是落实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最重要的条件之一。这要求教师改变喜欢讲、满堂讲的习惯,而将讲授控制在必要的范围之内。

4.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

教师的指导、帮助及提供相应的支架、平台或辅助,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条件。综观国内当下一些著名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我们发现,目前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已形成多种模式或方式。

(1)学案导学,即教师通过导学案将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成系列化、层次化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完成自学。这种导学的最大优势在于,学生自学的过程按照导学案所呈现的路线图展开,学习的内容、过程、练习、检测等均集中呈现在导学案中,学习过程清晰、完整、可控。

(2)方法导学,指教师通过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指导学生自学。如武汉市崇仁路小学的汪婷老师用“六字诀”指导学生自学,即要求学生按“标—读—思—找—写—查”的要求预习课文。“标”指标自然段;“读”指读三遍课文;“思”指思考课后习题,质疑问难;“找”指找好词好句;“写”指写字和组词;“查”指查阅词典和资料。

(3)工具导学,即指导学生掌握自学某类知识的工具,然后运用这种工具完成自学。如“新基础教育”将学生对某类知识结构(包括内容结构和学习方法结构)的掌握当作学生自学的工具,并将知识教学的过程设计成两段:“教结构”和“用结构”。教师教学生某类知识时,先着力教学生把握该类知识的内容结构和学习方法及程序结构;学生掌握这种结构以后,就能运用它自主学习同类的其他知识。

(4)现场指导自学,即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现场指导。洋思中学的自学指导就是采用这种做法。每次上课时,教师在揭示教学目标后,会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简短的“自学指导”,内容包括自学的范围、时间、方法提示、要达到的要求等。“自学指导”一般借助小黑板或多媒体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

(5)微视频导学。近年来,受翻转课堂的启发,国内出现“微视频导学”的方式。在上课之前,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完成自学。微视频的内容可以是对学生自学过程的指导,也可以是对背景资料的介绍,还可以是对学习内容的系统讲授。

责任编辑  姜楚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