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理念下统计图教学的策略
作者: 杨慧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数据蕴含着有价值的信息,尝试利用统计图表、统计量呈现和描述这些信息,并在分析数据信息的过程中形成数据意识呢?本文以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为例,探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围绕核心素养,确定学习目标
深度学习要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展开,其所确定的学习目标应包括对核心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统计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教材例1教学单式折线统计图,以“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为问题情境,给出了2006~2012年此项大赛参赛队伍的数据,并用条形统计图呈现,接着由“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引出折线统计图。这样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独特之处——不仅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能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发展趋势。然而,统计信息应具有时代性、实效性。基于此,教师替换了教材情境,以2020年暴发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为背景切入教学,围绕数据意识的培养拟定了本课的三个目标:①通过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并在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感悟其特点;②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信息和变化规律,能对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③进一步培养数据意识,获得爱国主义教育和感恩教育。
二、聚焦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借助问题解决教学统计内容,为学生提供做统计的机会,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助于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
执教本课时,教师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已有知识、经验融入情境中,对问题进行能动地思考。课堂上,教师先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观看武汉各大旅游景点和街市的热闹画面;然后呈现学生课前自主收集的与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有关的统计图表,如“部分农企向湖北捐赠抗疫物资统计表”“武汉市接收抗疫捐款金额统计图(2月9日~2月14日)”等,让学生从这些统计图表中读取信息,从而为探究新知做准备。
三、基于问题情境,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是开展深度学习的关键。教学设计的突破口在于基于问题情境提出能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关键问题,并组织学生围绕关键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1.激活已有经验,促进感悟
教师发现学生自主收集的统计图表中,除了学过的统计表、条形统计图,还有“武汉市青山区教师志愿者人数统计图(2月~3月)”的折线统计图。基于此,教师将原图进行了微调,呈现出规范的折线统计图。课堂上,教师通过“这种统计图你见过吗?从图中你能读出什么信息?”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试着读出2~3条基本信息,以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学生上讲台边用手比划边讲:从点的位置和旁边标注的数值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每周教师志愿者的人数,如第一周有220人,第二周有650人,还可以看出每周人数的差异,如第一周和第二周相差430人。交流过程中,有学生直接说明这种统计图叫“折线统计图”。
2.驱动自主探究,促进迁移
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要引发学生认知冲突,驱动学生自主探究。课堂上,教师引导:如果需要把下表中的数据更直观地呈现出来,你还可以怎样整理?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用多媒体呈现两份学习任务单,并提出活动要求:①请你选择一份任务单,绘制相应的统计图;②从你绘制的图中读取信息,并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两份任务单中,1号任务单给出统计图的名称、数据、横轴和纵轴,要求学生根据上表信息,绘制条形统计图;2号任务单要求学生根据上表信息,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设置了三个任务级别,即在全部给出名称、数据、横轴和纵轴的基础上,在图中给出不同的提示:“一星”任务给出了1月24日和1月25日驰援人数所在的两个点,并将两点连成线;“二星”任务只给出1月24日驰援人数所在的一个点;“三星”任务则没有任何提示。学生自主选择不同难度的任务,尝试将绘制条形统计图的经验迁移运用到绘制折线统计图中。结果显示,学生愿意选择有挑战性的问题,2号任务单完成的正确率达到51.52%。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展示,明确正确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3.优化知识结构,体现价值
经历了绘制统计图的过程,学生充分认识到统计图的特点。此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分别读取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帮助学生建立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联系;然后引导学生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描点、连线、标数);最后让学生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图中点、线的作用,观察折线所表示的变化情况并预测趋势。这样教学有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经历从整理数据到分析数据的过程,感悟统计图表的共性和实用性,发展数据意识。
(作者单位:武汉市青山区教育局教科研中心)
责任编辑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