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微写作”课程设计策略

作者: 秦建芳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关于想象类习作的相关要求。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想象力最丰富的阶段。在教材编排的12篇想象类习作之外,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微写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如何更好地设计“微写作”课程并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需要教师不断地提升“微写作”教学能力。

一、情境巧创设,开启“微资源”

情感是激发想象的基础和前提。学生的心里装着许多美好而奇特的想象,教师可以用语言、图片、信息技术等“微资源”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的欲望,唤醒学生的大脑。

1.图片情境提示,打开思路。在想象类习作指导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打开学生的想象闸门,引导他们在生活的基础上,大胆地想象,恰当地运用夸张、虚构、幻想、拟人等手段,构思具体、生动、新颖、奇特的形象。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初试身手”,笔者开启“微资源”,创设“颠倒村”这个情境,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母鸡天上走、蚂蚁比象大、熊猫穿彩衣……无不生动地表现了“颠倒村”的神奇之处,形成了戏剧性的效果,学生的思维瞬间被拓宽,想象出更为丰富的颠倒形象,为后续的“微写作”打下了基础。

2.语言情境深入,多方思维。在想象类的微表达练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尽量在想象中突破自己,有所创新,做到奇特而富有个性。例如,在引导学生进行有趣的想象这个微表达练习时,笔者在学生确定了故事主角的基础上,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想象故事主角,构思故事情节,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大胆而奇特的想象。学生的想象大胆而有新意,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将自己平时观察所得,根据表达的需要,合乎情理地从多个角度展开想象,让每一个学生的故事都打上自己的思维烙印。

二、教材巧迁移,锁定“微目标”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表达想象。叶黎明教授说,想象作文教学,不应该以想象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而应该以想象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

在想象类微习作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把创意转换成美妙的文字?教材就是最好的示范。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进行表达的范本,每篇课文都有极富表现力的语言训练点。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与单元习作练习紧密相关,是教材的编者根据教学目标精心挑选的。叶圣陶曾说,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将阅读和表达结合起来,带领学生触摸文字表达的“密码”,掌握基本的语言表达规律,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

在教学三年级习作《这样想象真有趣》时,教师可以选择本单元课文中的段落作为范例,锁定“微目标”:写清楚。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分三步推进教学过程,即通过“一段对话”,学习“有问有答写清楚”;通过“一段叙述”,学习“不同观点写清楚”;通过“一段描写”,学习“动作心理写清楚”。教师首先带领学生通过《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中的一段对话,体会有问有答的人物对话能帮助我们将事情叙述清楚,学习写清楚人物对话的方法。接着,教师借助《方帽子店》中的一段叙述,让学生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就要将不同的观点写清楚。最后,教师通过《漏》中的一段描写,引导学生揣摩在表达的时候要将人物的动作、心理活动写清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读课文片段,掌握了表情达意的基本技巧。

三、师生同参与,运用“微课程”

美国学者克莱默认为要使书面语言的教学产生最大的效果要达到六点要求,其中第五点就是教师应该同学生一起写作文。“‘和老师一起’习作微课程开发”是笔者所在团队在作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教师灵活地运用课前写好的“下水文”引路,参与学生课堂习作的过程,和学生一起写作文。

1.微视频铺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微视频在教学中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很多时候,教师如果运用得当,教学微视频能够在课堂中起到很好的铺桥架梁作用。在《月迹》这篇课文教学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开展写作实践活动。笔者尝试运用“习作微视频”,带领学生回顾作者描写故事情节的方法,然后借助思维导图呈现所写故事的时间、地点,搭建写作的“脚手架”。学生用“习作微视频”中介绍的方法,思考行文的“主要脉络”,完善故事情节,将想象具体化,为后续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下水文”引路。教师写“下水文”是“微写作”教学中常用的为学生引路的方式之一。教师使用“下水文”引路,要处理好“示范”和“示弱”之间的关系。

“示范”,就是用高质成就高度。教师以自己精心准备的“下水文”引路,不仅能亲历学生写作的全过程,还能为学生提供“具体的语言材料”“显性的活动抓手”。这样的引路,就不再是“空对空”的指导,而是细化了的、切切实实的指导。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分析,也可以围绕“下水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讨论。

“示弱”,也是一种智慧。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成长,而不是显示教师的聪明和才华。在“和老师一起”写作这个环节,教师可以主动“示弱”,呈现的“下水文”可以不那么完美,甚至可以不如学生的习作。教育的价值在后面,让学生为教师修改作文出谋划策,比如,“这一部分老师写的时候也不太满意,你能给我支支招吗?”“你觉得怎么改会更好一点?”这样一来,学生意识到教师写作文的时候也会和他们一样遇到问题,进而增强了写作的信心。学生放下包袱,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主动分析,帮助教师改作文,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师生共同参与“微写作”的方式还有很多,如录制“微视频”辅助学生习作,提供“微资源”帮助学生开启写作思维之门,开设“微文吧”提供分享的空间等。在学生习作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参与其中,智慧地思考,采用多样灵活的方法,以“领航灯”或“陪跑者”的姿态,帮助学生表达得更好。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情境,巧用教材,精心设计,开发并运用“微课程”,巧妙地引导学生解决想象类习作表达中的困难,在写作活动中获得表达技能,进而提高表达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永怡小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