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样化习作教学模式

作者: 徐佳敏

习作教学一向被视为难题,一方面学生无事可写,写出来的作文往往千篇一律;另一方面教师苦于没有适合本班学生的教案,按照课例来教,往往成了“拙劣的模仿”。

基于习作教学中的这些难题,笔者所在团队以教材中每单元习作为本,立足该单元的表达要素,精心设计并引导学生“和老师一起”开发“习作微课程”。每一节写作课,教师会亲自写“下水文”,指导学生一起参与微课录制,准确掌握习作教学的重、难点,以线上、线下组合的多样化模式进行习作活动,创设学生喜欢、能接受、主动参与的习作课堂,构建多样化习作教学模式,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变身份:教者——伙伴

在传统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常常扮演命题的发布者、过程的监督者、分数的评判者,这样的教者身份,让学生对习作的畏难心理进一步加深,以至于一想到写作文就害怕。在“和老师一起”开发习作微课程的过程,教师是学生习作过程中的伙伴,两者之间是“平等”的。教师会陪伴学生选材、构思、讨论、写作、修改,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而不是“揠苗助长”式地塞给学生好词好句。

笔者所在团队每周都会组织青年教师进行“下水文”写作,青年教师以“伙伴”身份与学生共同选材,挑选当地的特色民俗、本校举行的活动等进行写作,还会将作品发布在工作室的微信公众号上,供学生阅读并发表评论。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贴合生活的范文,而且也给他们心灵上带来慰藉,学生认为有教师“并肩作战”,写作便也成了一件快乐的事。

比如,教学《中华传统节日》一课,教师选择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先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对这一节日的认知情况,再统计问卷反馈的信息,结合当地清明前后“吃蒿团”这一习俗,和学生一起设计了教学实践过程:踏青——采蒿——做蒿团——吃蒿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拍了照片并在课堂上播放。正因为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和学生一起进行了体验,才能发现学生在习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网上只说了大家可以去河边、野外采蒿草,没有具体地说在当地的哪个地方;蒿草采回家后如何榨成汁呢?蒸制蒿团的过程中发生了颜色的变化,但是词汇量不够的学生只能说出浅绿到深绿……教师以平等的“伙伴”视角与学生一起踏青、采蒿、做蒿团、吃蒿团,才能发现学生在写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切实的、具体的指导。

二、变思维:成人——儿童

在目前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以成人的思想、写作方法等来要求学生。这样的要求超出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凭着自己对知识的“垄断”,成为学生求知路上的“独裁”,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站在了“边缘地位”。在“和老师一起”开发习作微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会站在儿童的思维角度进行备课、写下水文、修改习作。这不仅要求教学的内容应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还应符合该年龄段儿童的表达能力、心理特点、思维方式等。

在《中华传统节日》一课的备课过程中,教师选取了即将到来的传统节日——清明节进行备课,并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吃”入手,设计了“舌尖上的美食”这一习作讨论话题。教师还利用周末时间去郊外踏青,采摘当地的野生蒿草,亲自制作蒿团与学生一起分享。这一亲近儿童、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教学准备,大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当然,教师转变为儿童的思维方式,并非意味着教师要以儿童的文笔进行写作,像沈从文的《腊八粥》、琦君的《桂花雨》、贾平凹的《月迹》等,都是在儿童的视角下,用质朴、纯真的语言,描绘着美妙的童年。针对《中华传统节日》的教学,笔者所在工作室的教师以“儿童”的身份写的“下水文”中,有这样的描写:“碧蓝无垠的夜空,大如玉盘的明月高悬于头顶。可能是被我们盯着看久了,月亮有些害羞了,扯来一丝流云遮住了小半边脸。这年年月月都见的月亮,怎么偏就在八月十五格外的皎洁动人,是嫦娥施了魔法不成?叫人怎么也看不厌、赏不够。” “‘咕嘟咕嘟……’厨房里的大锅唱起了欢歌,青绿的粽子只露出小小的尖角窥着这世界,殊不知那香味儿飘至屋里、院外,早已把小馋猫引来,趴在灶台边‘守锅待粽’呢!”

三、变方式:独自教——一起研

传统的习作教学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教给学生“三段式”布局、规定使用多种修辞、结尾升华主题等,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成了流水线上没有生命的“木偶”,千篇一律。在“和老师一起”开发习作微课程的过程中,学生也积极参与其中,和教师共同研究习作课程,课前查找“微资源”、参与“微活动”、录制“微视频”,课后制作“微文吧”、发表“微评价”。学生之间的讨论互动、提问启发、片段欣赏,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启发点、信息源。

在《中华传统节日》这一习作微课程的制作中,学生就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积极参与备课,和教师一起研究。有的小组查找“微资源”,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习俗等;有的小组积极参与“微活动”,利用周末时间去踏青,亲自采摘蒿草,制作青团;有的小组将讨论的过程记录下来,和教师一起制作微课视频;有的学生的习作被发表在“微文吧”中,学生津津乐道,共同点评……在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作为“习作微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和教师共同完成项目任务,从而更好地提高了习作教学的效果。以下是学生和教师一起制作的一段“微视频”中的内容。

师:制作青团的过程,你们留心观察了什么呢?

生1:我观察了制作过程中人物的动作。

师:“先……再……接着……最后……”,我们这样介绍就能做到条理清楚。你们还观察了什么?

生2:我观察了青蒿的变化、糯米团的样子。

师:你可以具体介绍一下吗?

生2:奶奶先把青蒿在水中浸泡一会儿,再反复地清洗。接着,我和妈妈开始准备馅料,豆沙的、黑芝麻酥的、蛋黄的、肉松海苔的,咸的甜的都有。最后,我们开始包青团。

生1:为什么要把馅料捏成一个个小丸子呢?

生2:我们把馅料捏成一个个小丸子,待会儿包青团的时候就方便多了。奶奶把洗净的青蒿放入锅中,加入了少量水,点上火,开始煮青蒿。不一会儿,水就烧煮开了。奶奶揭开锅盖的时候,满屋子都是奇异的香气。

师:煮熟的青蒿除了香气四溢外,还有什么变化吗?

生2:叶子变软了,变黑了,连水也变了颜色。妈妈把青蒿和水一起倒入破壁机打成汁水。妈妈将绿色的汁水倒入糯米粉中。

生1:包青团是不是和搓汤圆差不多?

生2:是的。我先把一小段糯米团搓圆、压扁,捏成一个薄饼,接着放入一个蛋黄肉松丸,然后将它捏拢、搓圆,就做好了青团,再蒸上10多分钟就可以食用啦!

师:蒸熟后的青团有什么变化吗?

生2:青团变成了深绿色,圆圆胖胖的,表面还有些发亮,看起来好像搽了油一样。

生1:青团一定很好吃吧!

生2:是的,青团可好吃了!我咬了一口,青团软软的、黏黏的,带着一种特殊的香气。

师:听你这样介绍,我们都想尝一尝了。

“和老师一起”开发习作微课程,不仅教授学生写作方法,更观照学生的生活经验、写作基础、心理特点,逐步建立起教师和学生在习作教学中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平台。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天元小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