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师一起”习作微课程开发的探索

作者: 瞿婧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但一直让很多学生和教师手足无措,很多学生写作文时陷入了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尴尬境地;教师常常陷入作文教学误区,布置作文题目后稍作提示就让学生开始写作文,抑或一味地以范文指导学生写作文,整个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收效甚微。

叶圣陶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主张教师要经常“下水为文”,给学生“最有益的启示”及“成功的经验”。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师自身能写善写,就能更好地为学生撰写“下水文”。余映潮先生在谈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时,曾指出教师要养成以范文引路的教学习惯。教师以自己的“下水文”引路,不仅能亲历学生写作的全过程,还能为学生提供“具体的语言材料”“显性的活动抓手”,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分析,师生围绕“下水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对话。教师写作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下水文”的质量。

笔者所在团队开发的“‘和老师一起’习作微课程”,指的是在名师的引领下,团队成员以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的习作为例,立足该单元的表达要素,精心设计并引导学生“和老师一起”开发“习作微课程”,帮助学生突破习作学习的难点。团队成员梳理教材,搭建三到六年级表达要素的阶梯序列,结合各单元的习作练习,明确“微目标”,亲自撰写“下水文”,布置学生完成“微资源”“微活动”任务,师生一起录制“微视频”,搭建“微文吧”,展示“微评价”。在习作微课程的开发与学习中,学生主动参与线上、线下多样化的习作活动,“和老师一起”做研究、写作文,交流自己的发现、感受和思考,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一、明确“微目标”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一课的表达要素是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这就要求学生从实验目的,到实验过程,再到实验结论,记叙完整的实验过程,做到条理清楚。其中,学生要具体地介绍实验过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一步一步地写,将实验过程写清楚。尤其是实验的时间、数量等,学生要把它们记录得非常详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还要多次写下自己的猜想、推测。

为了让学生明确“微目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课文阅读中发现“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的具体方法。如“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下午五点,紫茉莉苏醒过来;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花钟》的作者仔细观察并按时间顺序列举了牵牛花、蔷薇等不同的花的开放时间。在表达上,作者使用的句式有变化,从“先写时间,再写什么花开”,变成“先写花再写什么时间开”。其次,作者用了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写花开:吹起喇叭、绽开笑脸、从梦中醒来、开花了、欣然怒放、苏醒过来、舒展花瓣、含笑一现。这样的表达丰富多样,更好地体现了花的多姿多彩。

二、录制“微视频”

学生总是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心,教师指导他们选择鲜活、有趣的题材写下来,是一项重要的习作教学任务。教师可以根据习作要求,积累丰富的素材,并进行筛选、比较,最终确定最具有示范意义的合适素材,提前录制“微视频”。

在《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一课的备课过程中,教师选取了“‘分不开’的书”这一简单易做的小实验进行备课,实验准备非常简单,只需要两本书即可,这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可行性。教师邀请两个学生一同录制了实验视频,将实验要求、步骤讲解变得可视化,这大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此外,师生一起提供了“尺子吸纸屑”“水的张力”“鸡蛋的沉浮”等诸多可操作性强的小实验作为备选项目,引导学生亲手实验、加深印象,拓展写作素材。以下是“微视频”中的师生对话片段。

师:第三步,我们来比一比,谁是大力士。请你抓住两本书的书脊,用力向两边拉动,把两本书分开。谁能拉开,谁就是大力士!

学生1尝试拉开两本书。

师:用力,再用力,把全身的力气都使出来!你的力气都使出来了吗?

学生1:都使出来了。

师:你看他使出浑身的力气了吗?

学生2:看出来了。他的两只手在拼命往两边拽。因为太用力了,他连牙都咬紧了,脸都涨红了。

师:两本书没能分开。现在轮到你来试一试了。你要用尽全身的力气,加油!

学生2尝试拉开两本书。

学生1:加油!加油!

师:你们觉得自己是大力士吗?你们对这两本“抱”在一起的书有什么看法?

学生1:真是奇怪!为什么我就拉不开它们呢?

学生2:是啊!好神奇!

师:这两本书,比你俩轻多了。你们一起来向它们挑战吧!为了安全起见,我们让一个同学站在墙边,我站在另一个同学的身后,以免你们摔倒。请注意,你们在拉书的过程中,千万别松手,否则,另一个同学就有可能摔倒。

师:准备好了吗?开始!

两个学生尝试拉开书本。

师:你们现在想说什么?

学生1:我们的力气太小了。这两本书才是大力士。

学生2:老师,为什么它们的力气这么大呢?

三、搭建“微文吧”

教师写“下水文”,写作的角度很重要,并不仅仅是一味地模仿学生幼稚的文笔,而是要以“儿童”的眼光来看世界,再加以教师本身已有的写作技巧,认真撰写“下水文”。学生可以从教师的“下水文”中了解如何从多个角度切入,由表入深地表达,灵活地运用学到的写作技巧,增强表达的效果。教师以“儿童”的身份来触发儿童、启迪儿童、影响儿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教师的“下水文”片段。

首先,我把墨水滴在了清水里。只见它快速地下坠,犹如一颗发射出去的子弹。没想到它入水后霎时就变慢了,丝丝墨线在清澈的水中荡漾开来,宛如一朵沉睡的睡莲一圈一圈地绽放。先落入底部的墨丝似脚踩了弹簧般,打了个旋儿向上飞升,不一会儿,杯中的墨丝纵横交错,变成了一条张牙舞爪的飞龙,搅得整杯水一片墨色。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借助“下水文”让学生直观地学习如何写清楚实验过程中的事物变化,写清楚自己的发现、心情或想法,并用上准确优美的语言,让描写变得“有血有肉”,具体可感。学生在自主写作时才能“有法可依”,将习作写具体。

在“‘和老师一起’习作微课程开发”的项目研究中,我们坚持以教材为例子,用“课程”来教学,收获了令人愉悦的研究“成果”。一是提升了学生习作兴趣。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当得知教师要和自己一同作文时,肯定有不少会欣喜、欢呼甚至兴奋不已,教师的“下水文”无疑能够激发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习作兴趣。一篇篇精彩的“下水文”,能让学生对写好文章有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同时也给了学生最为亲切、可行的现实模仿实例。二是提升了教师的写作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很多教师循循善诱,但自己并不写作。笔者认为教师自己先写“下水文”,亲身经历过学生的“疾苦”之后再来教学,对学生作文的重点、难点以及评判标准就能把握得更为准确,甚至还能发现未预料到的问题,让作文教学变得更加得心应手。

总之,“‘和老师一起’习作微课程开发”,这个教学研究改变了传统的习作教学理念和单一的教学模式,提升了教师的习作教学能力,搭建起教师和学生一起写作、一起交流的平台,让师生双方的言语生命和言语意义获得了成长。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天元小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