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师一起’习作微课程开发”教学例谈

作者: 姜淑烨

写作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每个单元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表达形式和内容,聚焦本学段学生写作发展的某一方面,指向性更系统,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新课标在第二学段的习作部分提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习作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笔者以习作《国宝大熊猫》的教学为例,谈谈“‘和老师一起’习作微课程开发”的实施路径。

一、运用“微资源”,加强认识,提升介绍大熊猫的能力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最好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趣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所以,教师从互联网上选择富有特点的大熊猫照片、介绍资料等“微资源”,可以让学生对大熊猫产生兴趣,留下深刻的印象。

学生介绍大熊猫的前提是要了解大熊猫。课前,教师让学生搜集有关大熊猫的资料,熟读、圈画提取关键的内容,留下初步印象。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书上的大熊猫资料图表,引导学生用“大熊猫……”的句式来介绍大熊猫。学生举一反三,运用自己搜集的资料将大熊猫的类别、食物、生活习性、分布地区等内容介绍得更加充分、详实。这样的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让学生在介绍的过程中进一步地了解了大熊猫,激发了学生对大熊猫的喜爱之情。

在学生对大熊猫的认识有了一定基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拓展阅读一些科普文章,思考大熊猫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以及其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这样一来,学生的介绍不仅是对大熊猫外貌和生活习性的描述,更有了对其生态价值的深入探讨,使交流的内容更加丰富。

二、运用“微视频”,创设情境,激发介绍大熊猫的热情

学生想要写好国宝大熊猫,离不开仔细的观察。那么,学生应该怎么进行仔细观察呢?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本册教材中的课文《燕子》,学生发现作者在观察燕子外形时抓住了燕子的颜色、形状等特点来描写;作者在观察燕子飞行时又抓住了燕子的动作、叫声、姿态等特点来写。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从多个角度仔细观察,把燕子的特点写清楚了。

在学生了解观察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大熊猫吃东西、玩耍、睡觉的“微视频”,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看完视频,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大熊猫像人一样用手抓着食物吃,很可爱!”“大熊猫睡觉的时候还在舔舌头,真是个吃货,一定梦到自己在吃大餐。”“没想到大熊猫还是灵活的胖子!”学生掌握了观察的方法,从多个角度仔细观察憨态可掬的大熊猫,积累了丰富的素材,顺利地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接下来,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制作“微视频”。一是指导学生把去野生动物园看大熊猫的照片、视频等材料做成资源包。二是鼓励学生搜集与大熊猫相关的新闻报道或纪录片,了解它们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以及所面临的挑战。比如,大熊猫被租借到其他国家,或是因栖息地的环境被破坏、气候变化等因素对大熊猫生存造成威胁的报道。三是鼓励学生扮演大熊猫、饲养员、游客等角色,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并录制成“微视频”,深入了解大熊猫的生活习性、性格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三、运用“微文吧”,加强交流,提升描写大熊猫的能力

教师以观察为突破口,指导学生将自己对大熊猫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写下来。为了让学生用文字介绍大熊猫也有法可寻,让学生的写作素养在描写大熊猫的片段中得以有效提升,教师运用课前与学生一起开发的习作微课程来组织教学。下面是一个教学片段。

师:本学期,我们在微信平台推出了“微文吧”栏目,本期的“微文吧”推出两篇文章,一篇是学生写的,另一篇是老师写的。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篇文章。

师:你们读完两篇文章有什么发现吗?

生:两篇文章都介绍了大熊猫是哺乳动物以及它的外形特点。

生:两篇文章的作者都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写出了大熊猫的样子。

生:同样是写大熊猫的黑眼圈和黑耳朵,老师写得更仔细、更有趣。

师:你读读哪里更仔细、更有趣。

生:“圆滚滚的脑袋上,竖着一对半圆形的黑耳朵,好像一直在认真听着什么。大大的黑眼圈,就像戴着一副墨镜在耍酷呢!你仔细看,才发现中间那对乌黑发亮的小眼珠正滴溜地转着。”“好像一直在认真听着什么”“就像戴着一副墨镜在耍酷呢”写得很有趣,“中间那对乌黑发亮的小眼珠正滴溜地转着”写得很生动。

师:这样的描写有了画面感,动起来了,也就更加有趣。

生:老师,资料上说熊猫的黑眼圈主要是用来防止太阳直接晒到眼睛,起到保护眼睛的作用。其实不只是熊猫,很多动物眼睛下面的黑色印记都是为了保护眼睛的。

师:你还能给老师提出补充的意见,真棒!

生:老师也运用了资料来介绍,比如“大熊猫的体重80—120千克,最重的可达180千克”。

师:是的。我们借助资料来写大熊猫,内容就能更详实;结合观察来写,就能将内容写得更加生动有趣。你们看,同样是结合观察来写大熊猫的外形特点,学生先写大熊猫的头部再写全身,老师先写大熊猫的全身再写头部,都能做到按一定的顺序来介绍。

师:同学们从“微文吧”里学会了锦囊妙计,接下来,大家可以修改自己的习作,补充新的内容。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畅所欲言,敢想敢评,甚至敢给教师的“下水文”提意见,碰撞出更多的智慧火花,激发了更多的写作灵感。学生感到写大熊猫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四、运用“微评价”,多元互动,提升修改作文的能力

评价环节在习作教学中同样关键。除了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还应给予全面且有针对性的评价。对于学生习作中对大熊猫描写细致入微之处,如对其动作、神态生动刻画的部分,教师要及时表扬,肯定其观察和表达能力。对于能够巧妙运用资料与个人观察结果的学生,教师也要给予鼓励,强调这种写作方法的好处。

同时,教师可以将优秀习作在班级内展示,或是制作成电子作品集在班级微信群分享。这不仅能让优秀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励他们继续提升写作水平;也能让其他学生通过“微评价”的互动,自觉地比较、反思,学习优秀范例,提升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还能在全体学生中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交流氛围。

对于写作存在困难的学生,教师也应给予一对一的指导,根据他们的习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比如,学习教师的“下水文”,更好地组织自己的语言;借用“微资源、微视频”,使自己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帮助他们逐步克服困难,树立写作信心。

在习作《国宝大熊猫》这一节习作课的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整个习作活动过程,在轻松而民主的氛围中交流、评析,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写作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教师和学生一起写作,一起研究,一起开发习作微课程,帮助学生总结写作的方法,让他们有法可依。如果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关注学生写作素养的发展,关注自身习作教学能力提升研究,相信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会花香果硕。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天元小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