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中历史背景运用策略

作者: 翟桂红

革命文化类课文中往往包含着历史背景方面的因素,与当下小学生的认知之间存在较大的时空距离,给学生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带来了多方面的困难。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运用革命文化累课文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促进学生将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健康成长。

一、历史背景的运用价值

革命战争年代中的人和事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远离当下小学生的生活,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因此,学生理解特定的历史背景具有重要的意义。

1.消除革命年代的隔阂

在小学生学习的革命文化类课文中,与革命人物、历史事件有关的历史背景,受课文篇幅所限往往是隐性的内容。从学生理解的角度看,这种历史背景属于缺失的状态,由此造成了学生与革命年代之间存在隔阂。为了消除这种隔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学情,给学生讲解课文的相应历史背景资料。针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直接呈现课文的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读一读、议一议,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针对中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使学生对革命历史背景有比较全面的了解;针对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互相交流与补充相关的资料,深入理解历史背景资料。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2.理解革命人物的言行

在革命文化类课文中,革命人物的言行也与小学生的认知存在冲突,小学生往往不理解革命人物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做。对此,教师同样需要引导学生学习相应的历史背景,探索革命人物受历史背景影响而树立的革命理想信念,从而找到理解人物言行的深层原因。比如,学习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二年级学生对文中不理解的问题有:朱德是谁?那时候为什么要用扁担挑粮食?战士们为什么不让朱德挑粮食?教师需要进一步补充朱德这一人物的历史背景资料:朱德在井冈山会师后担任红四军的军长,是部队的最高指挥官,每天都有很多重要的事情需要处理。但是,朱德身先士卒,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白天打仗,晚上还坚持下山挑粮食,深得战士们的爱戴,所以才出现了战士们藏起朱德的扁担这样的事情。教师介绍课文的历史背景,学生才能了解“朱德的扁担”蕴含的革命信仰和革命精神。

二、历史背景的运用策略

在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文本和学生学习需求,合理运用课文的历史背景,有效地促进学生领悟革命文化精神,提高语用能力。

1.形象化表达

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他们在认知上以感性、直观的信息加工模式为主,很难理解经过高度概括以抽象思维呈现结果的历史背景。教师需要以具体化、形象化的语言给学生介绍革命文化类课文的历史背景。比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手术台就是阵地》这篇课文,编者提出的学习要求就有查阅资料和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但是,学生搜集到的相关历史背景资料,会涉及一些很抽象的名词与概括性表述,比如,白求恩是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些都是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需要教师加以处理,学生才能理解。因此,教师需要将学生搜集的历史背景资料进行优化组合,以“图片(视频)+文字”的方式呈现,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比如,教师以课文插图为中心,呈现白求恩的其他照片,标注他的国籍和身份——“加拿大医生”,帮助学生了解白求恩是以援华医疗专家的身份主动要求来到中国的,这就说明白求恩帮助其他国家的人民做好事,他具有国际主义精神。

2.适时地呈现

在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中,有些教师习惯于在解释课文题目后,就给学生介绍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这样的方式看似能够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障碍”,实际上这样的介绍缺乏明确的目的性,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因此,教师运用历史背景进行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提前介绍或滞后补充都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比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记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一个班的五名战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阻击敌人并把敌人引上绝路而跳崖壮烈牺牲的故事。很显然,这是一个有着历史背景的战斗故事,也是一个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而且课文背后还有课文中没有写到的故事。教师如果在教学伊始就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了解五壮士中还有两人活了下来,学生在读课文时就难以随着作者的叙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原因就在于历史背景的呈现不适时。因此,当学生读到课文描写五壮士高喊口号跳下悬崖的情节时,他们从文字表达中感受不到五壮士的精神,教师适时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呈现五壮士跳崖的情景,学生就能从中受到教育。在学生学完课文内容后,教师可以布置课外作业:“跳崖的五壮士没有全部牺牲,还有生还者,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搜集相关资料,看看他们是怎么生还的,后来生活得怎样。”这样的教学方式就能够满足学生对五壮士跳崖的结果进行探究的学习需求。

3.情境化再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得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中,重视以信息技术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避免单一的文字介绍,让学生对课文的历史背景有更加真切的感受。比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描述了毛主席得知儿子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上后无比悲痛的情形,然而,毛主席还是作出了将儿子葬在朝鲜的决定。无论是与毛主席有关的事情,还是抗美援朝战争,都属于课文的历史背景,小学生对这些内容很难理解。对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搜集博物馆里保存的相关文物的资料、影视剧中表现这一重要情节的片段,将它们组合起来,制作成视频给学生播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总之,教师运用历史背景教学革命文化类课文,应充分认识其具有的价值与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寻找适宜的策略,真正消除历史背景给学生带来的隔阂,让革命文化能够有效地滋养学生成长。

作者简介: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