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课文教学的策略探索

作者: 任媛媛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文言文课文,是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作品,具有篇幅短小、内涵丰富的特点。教学时,教师要以文言课文的特点为抓手,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文言文学习实践活动,达成积累文言文语言材料,培养文化自信的学习目标。

一、梳理文言文课文的主要特点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安排文言文课文学习,编者考虑到小学生学习语言的特点和环境,选择的文言文课文的篇幅都在百字以内,语言简洁凝练。我们仔细梳理这些文言文课文,可以发现它们具有以下特点。

1.熟悉的文言文故事

小学生都喜欢故事。我们从故事的角度梳理文言文课文,可以发现多数文言文课文属于叙事性文本,内容多是学生从不同渠道获知的经典故事,这也能够为学生顺利进入文言文学习作铺垫。此外,这些文言文课文中的故事,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有历史人物故事,如《司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等;有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自相矛盾》等;有成语故事,如《囊萤夜读》《铁杵成针》等;有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等;有传说故事,如《伯牙鼓琴》《学弈》等;有思辨故事《书戴嵩画牛》《两小儿辩日》等;还有幽默故事,如《杨氏之子》等。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文言文故事,适合学生开展讲述故事的活动。

2.丰富的文言文内蕴

从上述分析可见,文言文故事类型多,内涵丰富,这与中华优秀传统经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关系密切。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课文中那些有特点、有个性、有追求的人物形象,学习传统文化精髓。比如,教学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学生需要学习的是正确对待生活中出现的偶然事件;教学成语故事《囊萤夜读》,学生需要学习课文中的主人公刻苦求学的精神;教学人物故事《司马光》《曹冲称象》,学生需要学习课文中的主人公遇事沉着冷静、善于求变的品质;教学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学生需要学习精卫持之以恒的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在五年级上册的《古人谈读书》中,无论是《论语》中的谈学习的至理名言,还是朱熹的“读书三到”理论,都蕴含着学生应牢记的学习方法。

二、确定文言文课文的学习目标

小学文言文课文多分散编排在不同单元之中,一般不直接承载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教师通常需要根据单元人文主题、研读课后练习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来确定学习目标。

1.基础学习目标

所谓基础学习目标,是指在小学阶段具有普遍性的学习要求,一方面是打好语言文字学习的基础,另一方面是文言文课文中的练习要求,包括朗读、背诵课文和讲述课文故事。这些基础学习目标也是讲究进阶要求的,教师需要关注训练结果有没有达标。比如,五年级下册的《自相矛盾》一课中,读课文方面的要求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与三年级上册的《司马光》一课中“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相比,要求已经提高了很多,基本上与白话课文的朗读要求持平了;讲述课文故事的要求是“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而在《司马光》中,相应的要求是“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进阶性也是很明显,学生已经熟悉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句子的意思,而且养成了借助注释学习文言文的习惯,所以编者直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文本中的故事。

2.重点学习目标

小学文言文课文学习的重点目标,体现在读懂课文和活用文言文方面。从读懂课文内容这个层面来看,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第三学段的学生要关注故事的丰富内涵,侧重感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还需要了解相关的文化意象。比如,《精卫填海》属于第二学段的课文,学生读懂课文应知道课文讲女娃从人到鸟的变化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落实课后练习“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的学习要求,只要说出结果就行;而《杨氏之子》属于第三学段的课文,学生读懂课文就需要把握文本中两个人物之间斗智的精彩言辞,落实课后练习“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的学习要求,需要抓住杨氏之子的言行深入探索,提出观点还有给出充分的理由作支撑。从活用文言文这个层面来看,学生可以在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提取一些成语,再从常见的成语中找出类似结构的成语,注意其中的文言文意味,想一想自己平时是怎么运用这些成语的,然后尝试将文言文课文中学习的成语迁移运用在表达实践中,为自己的语言表达添彩。

三、找寻文言文课文的教学抓手

教师梳理文言文课文的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就找到了新课标理念下的文言文课文教学的有效抓手。

1.理解与讲述的有机融合

在文言文教学中,阅读是重点教学内容。文言文的语言简洁凝练,与白话文课文相比,文言文课文中都有多个条目的注释;从课后练习的训练要求来看,这些注释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大意和讲述课文故事的。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故事,需要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组词法、借助工具书,实现文本语言与学生语言的顺利转换。比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王戎不取道旁李》,课后练习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除了课文中给出注释的4个词语,学生还有其他的不理解的词语都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才能理解,比如,“诸小儿”“多子”“取之”“问之”“答曰”“此必”,等等。学生理解这些词语的时候,无需搞清楚每个字的意思,直接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就行,比如,“诸小儿”就是许多小孩子,再放到句子中理解就是:有一次,王戎同许多小孩子一起玩耍。

2.推敲与模仿表达的渗透

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以积累语言为主要目标。但是,任何语言的积累都需要运用才能体现出积累的价值。由于文言文属于古代的书面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似乎找不到单独运用的时机。这就需要教师在文本学习中,抓住一些有特点的表达进行推敲,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进行模仿表达。比如,教学《杨氏之子》一课,课文的题目“杨氏之子”是古人用来介绍自己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吾乃X氏之子(女)”进行模仿表达,互相介绍。

应该说,在小学文言文课文教学中,抓住文言文特点进行优化的方法与路径还有很多,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总结,才能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达成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作者简介:中国矿业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