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群文阅读与写作的融合
作者: 马彩霞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提出,要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众所周知,阅读和写作本就是不可分割的姊妹关系。通过阅读,学生能够积累丰富的语言和写作技巧。通过写作,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等可以得到有效提升。与传统的读写结合模式相比,群文阅读对促进初中生写作有着积极的作用。群文阅读涉猎的内容广泛,包含了科普读物、文学作品等,它能从不同的角度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丰富他们的写作语言。所以,如何实现群文阅读与写作的融合,正是笔者研究的重点。笔者围绕三个维度展开研究,谈谈如何借助群文阅读理念构建别具一格的写作教学课堂,促使学生在“舞文弄墨”中精准把握写作的真谛。
一、在群文阅读中捕捉风格迥异的行文特点
众所周知,不同体裁的文章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与行文特点。初中常见文体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每一种文体,又可以细化许多小类别。学生在撰写议论文时,如果写成了记叙文或说明文,便会让人笑话。开展群文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接触到不同的文体,把握并区分不同文体的写作特征。由此可见,群文阅读对丰富学生的认知底蕴有着很好的效果,也能避免写错文体的情况发生。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该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探求未知无畏无私”,安排学习的课文有探险故事与科幻小说,赞颂了探险家们勇往直前、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伟大的悲剧》《太空一日》《海底两万里(节选)》组织学生开展群文阅读活动。这三篇文章分别是传记文学、纪实小说和科幻小说。在学生阅读期间,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行文特点、文章结构等方面进行探究,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其中,《太空一日》和《海底两万里(节选)》,两者都属于小说的范畴,但是《太空一日》作为纪实小说,它的主体是建立在真实事件之上的,讲述了英雄杨利伟在太空的经历,以及他的所思所想,不同于科幻电影,为我们展现了太空的最真实的一面,让“探求未知无私无畏”的单元主题变得更加具体。《海底两万里(节选)》作为一部经典的科幻小说,它的大部分内容是建立在虚构、想象之上的,却也体现了人类敢于探索、敢于挑战的情怀。通过对二者行文特点的对比,学生能初步地了解纪实小说和普通小说的区别,避免了他们在撰写纪实小说时依然大量采取虚构、想象元素的问题。《伟大的悲剧》作为一篇经典的传记文学作品,让一件真实发生的事件,通过文学加工的形式,绽放出人性的光辉。阅读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传记文学的创作模式,避免在自主创作时错误地将其写成小说或散文,为之后的写作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在群文阅读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写作活动
结合群文阅读,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写作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新课标明确提出,各学科至少要用不少于百分之十的课时展开跨学科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不妨在原有的续写、仿写等训练模式之上,添加跨学科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写作视野,优化写作环境。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该单元安排学生学习经典的神话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比如《女娲造人》《皇帝的新装》《寓言四则》等。通过阅读,学生对神话故事与童话故事的创作要领、文学特点等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想象之翼”的创作活动,要求学生站在跨学科的角度,撰写一篇属于自己的童话或神话故事。比如,在利用物理知识撰写神话故事时,学生可以在文中设计一个神话人物——大自然神,他可以“呼风唤雨”。那么,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学生便可以在故事中以“升华”“凝华”等物理知识进行解说,这样一来,便给神话故事披上了一层科学的外衣。同理,在创作童话故事时,学生可以打破常规的束缚,不再选用小动物、花草树木等作为故事主角,而是将一些有趣的符号、公式等作为故事的主角,编写出具有学科风味的童话故事。比如,有的学生针对“勾股定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撰写了《谁更主要》的童话故事。在故事中,两个“人物”基于各自的功能和用途展开了比拼,体现了“任何人都有其应有的价值”的中心思想。
三、在群文阅读中累积底蕴丰厚的文化素养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的学生之所以落笔无物无神,甚至要绞尽脑汁才能拼凑出一篇作文,是因为他们读的少,认知的少,只能围绕一两个观点或事物“原地转圈”。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群文阅读活动,以“读”丰富学生的认知,拓展其文化积累,可以让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拥有更多的参照物和借鉴的“点”。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该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文明印记”,安排学习的课文是说明文,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写作特点,且能够在写作的过程中准确、清晰地说明事物。说明文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准确性的特点,能够给读者呈现事物最真实的一面,让读者充分了解事物的特点。通过阅读说明文,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知识,拓展视野。比如,《中国石拱桥》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研究对象,对两座桥的建造时间和工艺技术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交代了它们在建筑领域、历史领域的价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绘制思维导图,充分了解两座桥的具体情况,确保其在日后的写作中提到这两座桥时,不会出现数据上的错误。又如,《苏州园林》以总分式结构描绘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详细地介绍了苏州园林的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近景和远景,给读者展示了一幅经典的园林画。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了解到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艺术价值。再如,《蝉》这篇课文以作者对蝉一生的观察进程为线索,以幼蝉夏至出洞开头,又以幼蝉入洞结尾,首尾衔接,将蝉艰难的生长过程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作者的同情、怜爱之情。在阅读的基础上,学生还要对比本单元的课文,分析“同样是说明文,这些课文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等问题,让阅读与写作形成呼应,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总而言之,群文阅读对增强初中生的写作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群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字的兴趣,丰富他们的行文技巧,改善他们的认知现状,让每一次落笔都有如神助。所以,加强对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构建不同于以往的写作教学指导之路,是教师需要研究的重点。
作者简介:甘肃省陇南市成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